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图形背景理论视野下的《到灯塔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02:02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意识流作家。在其作品当中,《到灯塔去》可谓代表之作。该作品以拉姆齐一家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缩影,讲述了这家人到灯塔去的经过。小说不仅以娴熟的意识流技巧著称,其细腻的艺术化描写和深入的人生思考也为人所称道。 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颇多,成果颇丰,然少有从认知诗学,尤其是图形背景理论来探讨的。本文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旨在为伍尔夫小说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并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图形背景理论是通过突出重要部分、弱化其余部分来强调感知目标的认知方式。突出的部分为图形,即注意的焦点,而其余部分则为背景。由于该理论与意识流及后印象主义都强调对主要心理或注意焦点的关注,因此,本文将这三者联系起来,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来探索后印象主义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并揭示其艺术形式下的平衡思想。 在小说中,伍尔夫注重文本平衡与文字艺术,她创造性地借用绘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技法来取得文本建构上的美感。小说的绘画特征包括图形背景关系的不断转换、光色的独特描绘和瞬间印象。音乐特征可从小说的三分结构、象征性重复和多条主线同步发展来探讨。诗歌特征则表现在反复、双关、头韵、格律等诗化语言及创造性意象的运用上。这些艺术手段都反映了小说的后印象主义特征。同时,形式的平衡美也蕴含着作家深刻的平衡思想。她的这一思想追求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人生意义、自我本真等方面。社会关系的平衡主要表现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及宾客关系上。人生意义的平衡可从小说人物对秩序、真理和艺术的不同追求来解析。自我本真的平衡则通过孤独与自由、虚无与本真之间的平衡来达到。随着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平衡的存在状态也最终达到。到灯塔去的旅程也就是探索社会、人生及自我等平衡的过程。 于是,从形式美到内容的哲学深意,伍尔夫通过艺术技法的创新运用,使得小说在形式与内容上获得了完美的统一,从而体现了她关于人生存在的深刻的平衡思想。
【学位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Virginia Woolf and To the Lighthouse
    1.2 Figure-ground Theory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2.2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2.3 Brief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Chapter Three Balance in Artistic Forms: A figure-ground interpretation
    3.1 Balance in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3.1.1 Transferring Figures
        3.1.2 Distinctive Light and Colour
        3.1.3 Momentary Impression
    3.2 Balance in Musical Representation
        3.2.1 Trilogy Structure
        3.2.2 Symbolic Repetition
        3.2.3 Multiple Tunes
    3.3 Balance in Poetic Representation
        3.3.1 Poetic Language
        3.3.2 Creative Images
Chapter Four Existential Balance: A figure-ground interpretation
    4.1 Balance in Social Relationship
        4.1.1 Harmony in Marriage
        4.1.2 Harmony in Parent-child Relation
        4.1.3 Harmony in Guestship
    4.2 Balance in the Meaning of Life
        4.2.1 Pursuit of Order
        4.2.2 Pursuit of Truth
        4.2.3 Pursuit of Art
    4.3 Balance in Self Authenticity
        4.3.1 Freedom in Aloneness
        4.3.2 Authenticity in Nothingnes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胜钰;伍尔夫的母性中心世界——论《到灯塔去》的主题[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王烈琴;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张楠楠;;论《到灯塔去》的美学特征[J];理论界;2006年05期

4 申富英;评《到灯塔去》中人物的精神奋斗历程[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4期

5 余冰;音乐作为形式要素在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意义[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晨;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的名篇《到灯塔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范丽君;迷雾中的灯塔[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魏凌岩;;从《到灯塔去》男女人物的对比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2期

9 陈健;;论《到灯塔去》的全知视角(英文)[J];价值工程;2010年22期

10 陈静;一首心理诗——解读弗·伍尔夫的《到灯塔去》[J];南昌高专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骅;意识流小说中的直接引语[D];复旦大学;2012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寿丽君;图形背景理论视野下的《到灯塔去》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2 唐志锋;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D];中南大学;2010年

3 林玉;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认知隐喻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章璐;再现《到灯塔去》中意识流特征的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陶莉;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双性同体思想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美华;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王薇;女性的呼声—《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D];西北大学;2012年

8 曾妍;新女性与完美女性:《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解读[D];南昌大学;2012年

9 韩小晶;《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于芳;《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析[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9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69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