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解读《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的渐进主义

发布时间:2020-11-08 13:00
   乔治·艾略特,英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生活在英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最动荡的时代。此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宗教开始打破上帝对人精神的桎梏,人们开始以新的视野来审视自身和历史,工人们开始争取自身的平等权利。作为扎根于社会的文学,不可避免的要反映这些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作家开始思考这些变化并提出应对的策略。社会的大变革、科学的新发展、思想的激进主义以及她的终身伴侣路易斯无不对乔治·艾略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略特曾经创造“渐进主义”一词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在1871年发表于的《米德尔马契》中,艾略特阐释了自己对社会变化的“渐进主义”的理解。《米德尔马契》以1832年的第一次改革法案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大环境下英国正在发生的变化。该书反映的社会变化极为深广,内容涉及医学、政治、慈善、男女关系等等。艾略特虽然早早就提出了“渐进主义”并在作品中进行了生动描述并加以深刻阐释,但令人失望的是,众多艾略特作品的研究中,“渐进主义”这一概念却很少被提及。因此笔者决定对此进行粗略发掘研究。 笔者以艾略特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文本,分析了《米德尔马契》中所展现的婚姻观、道德观及社会发展观,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论证了艾略特的社会发展的“渐进主义”观点。本文介绍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当时先进的科学和哲学对艾略特的影响。艾略特没有把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政治改革或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上,而主要依靠人们的道德实践。艾略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这种社会变化是渐进的,而非激进,通过暴力或大规模的罢工来实现的。她更强调尊重传统,从传统中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良策,使社会渐进地、和谐地发展。早期生活浓厚的宗教影响和后来接触到的当时的先进的哲学和科学思想最终在宗教所倡导的道德上达到了统一,集中体现在她所提倡的道德的社会促进作用。艾略特的两次婚姻震惊了当时的社会,也给她自己带来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压力。《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后来回归传统女性的角色,也是艾略特的一种愿望。婚姻建立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之上。婚姻产生家庭,和谐美满的家庭也是社会秩序的反映,这也是艾略特主张的渐进主义的体现。 笔者认为,以艾略特渐进主义观为研究视角,可以为艾略特爱好者提供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作品中倡导的传统道德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562.06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Literature Review
    1.2 Origin of the study and objectives
Chapter Two the Formation of George Eliot's Meliorism
    2.1 Introduction of Social Background of Victorian Period
    2.2 The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Influences on George Eliot's Meliorism
        2.2.1 Impact of 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y
        2.2.2 Comte's Positivism and Feuerbach's Humanistic Religion
Chapter Three George Eliot's Meliorism in Her Idea of Social Development
    3.1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 and whole in Middlemarch
    3.2 Hidden Meaning of Middlemarch ---Gradual Development
Chapter Four George Eliot's Meliorism in Her View of Morality and Marriage
    4.1 Morality—Power for Continu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4.1.1 Love—Transformations of Ladislaw and Fred
        4.1.2 Sympathy—Lydgate's Rebirth
    4.2 Marital Relationship—Miniature of Society
        4.2.1 Happy Union—Mary and Fred
        4.2.2 Dorothea's Regress to Traditional Female Rol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Works Cited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瑞辉;;2002年度艾略特诗歌奖揭晓[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2 熊育群;;带着身体的海旅行(外三首)[J];诗刊;2004年17期

3 林春香;蒋显文;;探析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兼谈艾略特个人的异化感[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闫爱静;;艾略特诗歌中的现代与传统[J];长城;2009年10期

5 李兆国;王洪月;张维峰;;西方精神幻灭的挽歌——由《荒原》看T·S·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特征[J];小说评论;2010年S1期

6 拉尔夫·巴克;熊秉慈;;在英国(二)[J];世界知识;1951年48期

7 施丽珠;艾略特与马拉美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8 史成芳;无常与永恒之间——《四个四重奏》的时间编码[J];国外文学;1993年02期

9 陈世丹;《枯叟》的主题与结构试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2期

10 朱婷婷;历史性的“荒原”意识及其艺术表现——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2 虞又铭;多维的棱镜[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邓艳艳;在但丁影响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江玉娇;T.S.艾略特“秩序”理论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孟祥春;利维斯文学批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8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9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大丽;解读《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的渐进主义[D];安徽大学;2012年

2 凌芳;《米德尔马契》之结构主义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3 李艳越;艾略特早期诗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葛建立;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5 赵娜;艾略特主要诗歌中的意象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薛改云;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瑜;认知与道德的追寻之路:《米德尔马契》的命运主题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晓琦;艾略特诗歌中的都市及漫游者[D];西南大学;2011年

9 魏莲;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叙事技巧[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亚雄;T.S.艾略特诗歌中的主体消失和阐释困境[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4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74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