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土生子》的写作策略
发布时间:2020-11-08 16:41
《土生子》是黑人文学方面独一无二的一种试验。说他独一无二,既是对赖特的其他小说而言,也是对整个现代黑人文学而言。可以一点也不过分地说,就技巧而论,这部作品是兰斯顿·休斯之后小说写作手法方面终极性的根本创新。这是一部“难读”的作品,其难点并不在于用词晦涩,也不是因为观察力太过细腻,而是在于读者在理解作品试图运用各种创作手法来征服读者的情感时,注意力和感情不得不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这部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尖利调子,一种压抑的紧张感;所用的语言直截了当,简短有力,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采用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写作,所有这些特点是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得到的。至今尚未被人们深入研究的是作品如何通过多种写作技巧来表现出作者宏伟的构思与风格。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对《土生子》的深层次理解,对其多种写作技巧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浅见,以求深入探讨这部具有不可思议的吸引力的小说的真谛。 本文除前言及结论外,由三章构成。第一章集中探讨了《土生子》中象征性写作手法的运用。《土生子》以生动的笔调探讨了作为一个黑人的滋味,很多人认为别格是表现黑人愤怒的最有影响力的象征性人物,它的名字Bigger是两个词big(大)和nigger(黑人)的组合, 这代表了别格所要体现的正是典型的黑人形象。正如麦克斯指出的,别格只能如此,别无选择。别格作为一个形象,已经具有了象征的意味。而赖特自己也说:把别格的性格乘以1200万(当时美国黑人的人口是1200万),就得出黑人 WP=66 民族的心理。1 赖特在小说中不时地提醒我们别格是一个“土生子”,别格不仅仅代表黑人自身的一种现象。正如《土生子》中的别格所看到的一样,赖特看到成千上万的白人也是受害者,他相信让他们受煎熬的直接原因就是美国的社会结构本身。《土生子》发出了赖特急切的警告声:如果美国的社会与经济现状不加以改变的话,受压迫的民众早晚有一天会愤怒地起来反抗压迫者。 小说的标题揭示出别格沦为罪犯和暴力狂的现象是美国社会的必然产物。别格不是生存于美国文化之外的,恰恰相反,他是美国的“土生子”。他的经历是整个美国经历的一部分,他的所作所为是美国社会的结果。和别格一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具有其各自的象征作用。 道尔顿太太的眼瞎在别格误杀玛丽一幕中显得尤为重要。从象征的角度上讲,这一幕暗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怪圈笼罩着的阴影:白人不把黑人看作个体的人,使得黑人整日生活在恐惧和愤恨之中。道尔顿太太的瞎眼代表了整个白人群体的盲目,他们仅仅把黑人看作是大众传媒中所描述的那个样子。 赖特在书中描写了一些其他人物的各式各样的盲目性来呼应道尔顿太太的瞎眼。实际上,别格后来也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他自己也是“瞎”的------他不能把白人看成是个体而是看作一股不可摧毁的压迫势力。小说采用“盲目”的象征手法,来表示白人同黑人之间的隔阂,不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能以正确的角度和视点来看待对方,这是美国社会中白人同黑人关系的真正悲剧 伯纳德·W·贝尔著,刘捷等译,2000,《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WP=67 所在。 《土生子》的第一卷《恐惧》以戏剧性的插曲开始,作者象征性地描述了别格如何残忍地与一只足有一尺长的大老鼠做"殊死搏斗"的场面,这一象征贯穿了整个小说。别格就像这只老鼠一样,整日生活在恐惧和逃亡中最后等待他的是和老鼠一样的结局:毁灭和死亡。同时老鼠与别格的关系也象征着那些恐惧的人和使人恐惧的人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人之间的关系。 文章中其他的象征性手法的运用还有关于黑与白的强烈对比,闹钟与十字架,以及头颅的象征作用。 第二章集中探讨了《土生子》中的哥特式描写。尽管具有大量象征作用的自然主义写法在《土生子》中占有主导地位,但赖特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相反,哥特手法正好有助于他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如约翰·贝利所说,现实主义作家们把"哥特恐怖小说体裁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结合起来"。 1 文章中有大量的预示性的语言与描写。这是哥特式体裁的重要描写手法之一。托马斯太太(别格的母亲)对别格死亡命运的预言。别格预感到即将到来的暴力时的恐惧。以及玛丽在新闻影片中的出现让人预感他一定与别格未来的命运有关。这一切预示性的语言与描写使小说产生极神秘的效果。 小说还引用哥特式的其他描写方式来增加人物及环境之间的神秘关系。最值得一提的是双重呼应效果。无论是别格还是蓓西都具有其人物的双重性。作者运用哥特式恐怖来表现种族主义造成的可怕后果。并证明了别格的命运与他个人的行为无关,而是被社会环境所左右。 张立新,2002,《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读》,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WP=68 第三章对《土生子》中的其他修辞方式进行了探讨。土生子意在运用小说的一切手段,包括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强烈讽刺描写,以及大量的比喻和引经据典,试图从描写被压迫黑人的痛苦生活与反抗进而理解所有被压迫人民的痛苦与斗争。作品的那种感人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是20世纪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 这并不是说赖特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Introduction
ChapterOneSymbolicMethods
1.1 SymbolicMethodsofCharacterization
1.2 OtherSymbols
ChapterTwoGothicDescriptions
2.1 Foreshadowing
2.2 TransferenceandDoubling
2.3 OtherGothicDescriptions
ChapterThreeSomeFiguresofSpeech
3.1 Irony
3.2 Metaphors
3.3 Allusions
Conclusion
References
Bibliography
Abstract(English)
Abstract(Chinese)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5050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712
【文章目录】:
Introduction
ChapterOneSymbolicMethods
1.1 SymbolicMethodsofCharacterization
1.2 OtherSymbols
ChapterTwoGothicDescriptions
2.1 Foreshadowing
2.2 TransferenceandDoubling
2.3 OtherGothicDescriptions
ChapterThreeSomeFiguresofSpeech
3.1 Irony
3.2 Metaphors
3.3 Allusions
Conclusion
References
Bibliography
Abstract(English)
Abstract(Chinese)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卫锋;比格·托马斯:《土生子》中的悲剧性英雄[D];温州大学;2011年
2 陈华;创伤与复原[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5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75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