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0-11-11 13:55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文论的先驱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国内外学者曾一度从意识流角度来分析其文学成就。但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中西方批评家们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愈来愈向纵深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她的作品《奥兰多》来分析她的女性主义的“双性共体”观点。 在女性主义文论的先驱者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伍尔夫从未停止过对两性冲突的思考。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在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屋子》里表现得最为直接和充分,并最终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共体”观点,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弗吉尼亚·伍尔夫富有创意的幻想小说《奥兰多》一度引起后世女权主义者的重视。本文用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奥兰多》进行解读。在身兼两性的主人公奥兰多身上,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考:男性和女性原本并非异质,所谓两性对立不过是父权社会建构起来的一种虚像,它不仅会对处于弱势的女性造成伤害,也会对处于强势的男性造成伤害。因此,解决两性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倡导的“双性共体”观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交织在一起,用两性的相融来颠覆父权社会所谓的两性对立。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影响了很多后来者。虽然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点受到了诸多批评,其中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比较突出。她认为《奥兰多》体现出来的“双性共体”观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逃避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立,尤其是不堪忍受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构建起来的一个“乌托邦”幻象。但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中所体现出来的“融合观”弥补了传统女性主义片面号召女性起来反抗男性和强调男女法律上平权的不足,为现代女性主义确立女性视角,解构男性文化霸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文分五个部分来说明和论证上述观点:前言综述目前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各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意识的形成和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她的“双性共体”观。伍尔夫认为人的大脑都有两性即男性和女性。在男性头脑中,男性意识占主要地位;在女性头脑中,女性意识超过男性。伍尔夫认为只有两性相融才是解决妇女问题和调节两性之间关系的出路和关键。第二章以《奥兰多》为文本,通过主人公奥兰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Woolf's Feminism and Feminist Woolf
    1.1 The Growth of Woolf's Feminism
    1.2 Woolf's Feminist Thoughts
    1.3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Chapter Ⅱ Textual Analysis
    2.1 Orlando: A Biography and "New Biography"
    2.2 Symbolism of Gender Change
    2.3 The Vacillation of Gender
    2.4 The Conflicting and Integrity of Orland
Chapter Ⅲ The Significance of Androgyny
    3.1 Androgynous Vision
    3.2 Women's Writing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春艳;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吴庆宏;《奥兰多》:传记革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陈晓兰;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5 杨跃华;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吉尼亚·伍尔夫[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马睿;从伍尔夫到西苏的女性主义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3期

7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2879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79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a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