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看金介甫英译《边城》中意境的再现
本文关键词: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看金介甫英译《边城》中意境的再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如今,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任何一种文化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优秀文化理论的汲取。美学对中西方的翻译理论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翻译美学观也应运而生,并且在中西方翻译理论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着悠长深厚的历史。同时翻译在中国的历史也相当的悠久。虽然中国翻译理论最初是与宗教翻译相关联的,但是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美学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翻译理论中占有相当大作用。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意境说在翻译理论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力。在翻译中,意境不仅仅是艺术形象的再现,更是象和与之产生的想象与情感的综合体。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对意境的再现不仅仅是从表面的语言层面来表现,例如语言层面;更需要从非形式系统的因素,例如意象,情感,象外之象等方面来展现。 本文主要拟用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为出发点,系统探讨中国现代经典小说《边城》英译本对原作意境的再现。首先,本文介绍了美学及翻译美学观的基本理论,侧重叙述了刘宓庆教授的翻译美学观。其次,对中国传统意境说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意境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现:意象、情感以及象外之象。这个观点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中翻译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有相合之处。审美客体主要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其中非形式系统是主导。意境又是非形式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其“灵魂”。再次,理论联系实际,文章介绍了沈从文及其名著《边城》,挖掘了其中的美学意境;并对其英译本做了简要评价。最后.本文具体分析了从翻译美学观看金介甫英译《边城》中意境的再现的问题。并且主要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金介甫的译作不仅从形式层面上的文字,音韵等方面再现了原作美学价值;更从非形式层面的象、情、象外之象等意境方面诠释了原作悠远澄澈的风骨和神韵。总之意境在翻译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原文中的意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当然在对意境的再现过程中,也包括了译者的再创造的因素。
【关键词】:意境 翻译美学 边城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Introduction9-12
- 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2. Research Significance10-11
- 3. Layout of the thesis11-12
- Chapter One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Aesthetics12-26
- 1.1 Definition and Elements of Aesthetics12-14
- 1.2 Translation Aesthetics14-19
- 1.2.1 Origi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14-16
- 1.2.2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 and West16-19
- 1.3 Main Concepts of Liu Miqing's Translation Aesthetics19-24
- 1.3.1 Aesthetic Object19-23
- 1.3.2 Aesthetic Subject23-24
- 1.4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24-26
- Chapter Two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iu Miqing's Translation Aesthetics26-32
- 2.1 Research on Artistic Conception26-30
- 2.1.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Conception26-28
- 2.1.2 Defini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28-30
- 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u Miqing's TA and Artisitc Conception30-32
- Chapter Three Shen Congwen's Biancheng and J C. Kinkley's Translation32-39
- 3.1 Shen Congwen and His Biancheng32-36
- 3.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Shen Congwen and His Achievements32-34
- 3.1.2 Brief Review on Biancheng34-36
- 3.2 Jeffrey C. Kinkley's English Version of Biancheng36-38
- 3.2.1 English Versions of Biancheng36
- 3.2.2 J C. Kinkley's Translation of Biancheng36-38
- 3.3 Previous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Biancheng38-39
- Chapter Four Represen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J C. Kinkley's Translation39-58
- 4.1 Aesthetic Features of Biancheng39-40
- 4.1.1 Macroscopic Aspects39-40
- 4.1.2 Microscopic Aspects40
- 4.2 Represen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Formal System40-45
- 4.2.1 Beauty in Sound41-42
- 4.2.2 Beauty in Diction Level42-43
- 4.2.3 Beauty in Lexicon Level43-44
- 4.2.4 Beauty in Discourse Level44-45
- 4.3 Represen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Non-formal System45-58
- 4.3.1 Image and Emotion46-52
- 4.3.2 Image beyond Image52-58
- Conclusions58-60
- 1. Findings58-59
- 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59-60
- Acknowledgements60-61
- Bibliography61-64
- Appendix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精怪形象的塑造方法新探[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胡友峰;岳介先;;西方古代美学:范式与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林玉鹏;;移植诗种——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灵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涛;;科技译文的审美标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艳丽;;作中国现实主义、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绘画流变的内在整合逻辑探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张晓光;;基于功能理论下的英译汉中的情态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8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亚丽;苗绣艺术及其工艺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6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看金介甫英译《边城》中意境的再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0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44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