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1:13
本文关键词:《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研究
【摘要】: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毋庸赘言。早期他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探讨自古希腊以来一直被遗忘和遮蔽的存在问题,其极具原创性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同代乃至后代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如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等人。他们莫不从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吸收了大量养分。海德格尔又被称为诗人哲学家,一方面是海德格尔本人喜爱诗歌,晚年也开始写诗。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语言和表述极具诗性魅力,海德格尔从诗人特拉克尔那里借来了“敞开”,,从荷尔德林那里借来了“神圣者”“大地”等,填充到他的哲学基本词汇中。 荷尔德林作为德国18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在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由海德格尔生前亲自编订,除附录外收录有六篇文章。以发表时间看最早的是发表于1936年的《荷尔德林诗的本质》,最晚的是发表于1968年的《诗歌》,之间横跨三十余年,可以将此书看做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横切面。海德格尔早期的关注的存在问题,之后的语言问题,以及关于“大地——世界”的思想在其中均有反映。海德格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加上尼采式的文化理想,构建了一个“诗哲神话”。 论文有两条主要思路。一是横向思维,从海德格尔其他著作中寻找相关线索作为佐证,用海德格尔来解释海德格尔。二是纵向思维,考察海德格尔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的看法,寻找其思想发展的脉络。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以语言角度重新审视《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中的五个中心句,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探究其诗歌观。诗就是“纯粹所说”,即本质性语言,沟通二者的是“同一性”。人通过语言见证自身和历史,也因为非本质语言而陷入表象的假象中。语言因而是人类最危险的财富。本质性语言建基了持存之物,人就栖居在语言之中。 第二部分:贫困时代即无神时代,本部分首先讨论了神圣者这一在海德格尔诗学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神圣者并非具体的对象性存在,神圣者表现为“法则”。把人和物聚集在一起的那种丰富联系或称亲密性的消失就是诸神的隐匿,世界由此进入贫困时代。荷尔德林认识到时代的贫困,以他的新神话来改造“人——神”关系。 第三部分:诗人处于诸神与民众之间,诗人的天职是以“返乡”达到对本源之物的切近,是精神上的返乡。而返乡的前提是经历异乡漫游以学习本己之物。海氏在天空、人、大地三个维度上展开了返乡之思。 第四部分:探讨海德格尔的世界整体观念。从“大地”这个基础概念出发,海氏逐渐丰富完善了他的世界整体观念,直至世界变成“处于无限关系中的四重整体”。技术时代遮蔽了世界的本质,四重整体的基础受到了威胁,海氏提出惟有反形而上学的思才能拯救时代于极端贫困之中。
【关键词】: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神圣者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6.07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4
- 一、当前研究现状综述10
- 二、海德格尔阐释的合法性10-14
- 第一章 本质性语言与诗的本质14-22
- 第一节 本质性语言就是诗15-17
- 第二节 语言对存在的双重作用17-19
- 第三节 诗人以语言创造持存之物19-20
- 第四节 人在语言中诗意栖居20-22
- 第二章 贫困时代的诗人22-31
- 第一节 神圣者的概念22-25
- 一 神圣者的源始性22-24
- 二 神圣者表现为法则24-25
- 第二节 贫困时代即无神时代25-27
- 第三节 荷尔德林的新神话27-31
- 一 新神话改造基督教的“神——人”关系28-29
- 二 新神话重建古希腊的“神——人”联系29-31
- 第三章 诗人及其天职31-45
- 第一节 何为诗人31-34
- 一 处于诸神与民众之间的诗人31-32
- 二 于危险之中的诗人32-34
- 第二节 诗人的天职是返乡34-38
- 一 故乡的“神性”34-37
- 二 返乡的前提是异乡漫游37-38
- 第三节 “返乡”的三重视野38-45
- 一 天空:东北风是故乡的问候者38-40
- 二 人:灵魂渴望异乡漫游40-41
- 三 大地: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返乡41-45
- 第四章 海德格尔的世界整体观念45-53
- 第一节 从“世界”到“大地”45-47
- 第二节 四重整体思想的演进47-50
- 一 艺术作品中的天空、大地与神圣者47-48
- 二 统一的三方:大地、大气与光明48-49
- 三 物中的四重整体49-50
- 第三节 天、地、神、人的“婚礼”50-52
- 第四节 技术时代的危机与拯救52-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显克;;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3 王歌;;“返乡”与“开端”——关于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4 温朝霞;;“伤悲的欢乐”之歌——荷尔德林的诗歌《还乡——致亲人》阐释[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5 孙周兴;;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9期
6 孙周兴;;天与地,以及诗人的位置——再论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温朝霞;;“运思”:通往荷尔德林的“诗思”之路——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之诗的“阐释”[J];学术交流;2008年08期
8 戴晖;荷尔德林创作思想的时代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魏朝勇;通向“存在”与“神圣”──海德格尔关于“诗”和“诗人”的界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若凡;论荷尔德林的新神话及基督形象[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0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6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