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康拉德东南亚背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康拉德东南亚背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东南亚背景作品 后殖民女性主义 第三世界妇女 “属下” “他者”
【摘要】: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在他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出版了三十一部中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散文集、书信和政治札记。随着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位出生于波兰的英国籍作家的兴趣正方兴未艾。国内外尽管研究康拉德的作品众多,但主要是集中在康拉德研究的情况、道德伦理主题、叙事写作艺术、后殖民主义体现和悲观消极色彩等方面,对其著名的作品尤为关注,而对其东南亚背景作品却缺乏系统研究。在国内,研究的视角和对象都没有跳出历来众人所关注的范围,缺少一定新意。许多论文仅仅停留于对文本表层的解读,缺乏理论深度,并且由于对国外康拉德研究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研究信息滞后,有时甚至出现误读和曲解的现象。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同属西方学术界的“少数者话语”,前者主要关注被殖民的第三世界男性,后者则重在研究被压迫的白人女性。虽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但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研究那些处于边缘、从属地位,被看作是异己的“他者”的受苦受难的人们。正因为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似性和天然亲和力,后殖民女性主义应运而生。它着力研究和探讨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妇女的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揭露她们所遭受的残酷殖民剥削、种族歧视以及父权压迫。从种族、性别、阶级、话语权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它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第三世界妇女所处的悲惨境地和她们的真实面貌。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其中特别是著名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对康拉德东南亚背景作品中的殖民地女性进行社会性别、身份、种族、话语权以及阶级研究,主要作品涉及到《阿尔迈耶的愚蠢》、《海隅逐客》、《拯救》和《胜利》,作品人物包括其中的有色女性和白人女性,以体现作品中的殖民地女性是如何被建构成处于从属、边缘地位的异己的“他者”,以及作品中她们为了摆脱殖民种族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所做的努力,体现了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东南亚背景作品 后殖民女性主义 第三世界妇女 “属下” “他者”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Contents9-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27
- 1.1 Joseph Conrad and His Life11-13
- 1.2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ies on Conrad's Works13-18
- 1.3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Four Selected Southeast-Asian Contexts Fictions18-22
- 1.4 The Reasons of Selecting the Four Southeast-Asian Contexts Fictions22-25
- 1.5 The Aims and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25-27
- Chapter 2 Postcolonial Feminism and Gayatri Spivak27-33
- 2.1 Theoretical Base—Postcolonial Feminism27-29
- 2.2 Gayatri Spivak and Her Critical Theories29-33
- Chapter 3 The "Subaltern" and "Other" Females and the Western SuperiorFemales33-82
- 3.1 The Function of Females in the Third World34-39
- 3.2 The Description of Female "Subalterns" or "Others" in the Third World39-67
- 3.2.1 Nina as a Silent Daughter41-52
- 3.2.2 Aissa as a Savage Lover52-59
- 3.2.3 Joanna as an Obedient Wife59-63
- 3.2.4 Mrs. Almayer as a Nameless Wife63-67
- 3.3 The Contrasts between the Western Females and the Third World Females67-82
- 3.3.1 The Superior Lady—Edith Travers68-73
- 3.3.2 The Brave Girl—Lena73-82
- Chapter 4 The Resistances of the Oppressed Third World Females82-92
- 4.1 The Solid Resistance of Nina82-85
- 4.2 The Tenacious Resistance of Aissa85-88
- 4.3 The Silent Resistance of Mrs. Almayer88-92
- Chapter 5 Conclusion92-96
- 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Thesis93
- 2. Implications of This Thesis93-94
- 3. Limitations of This Thesis94-95
- 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95-96
- Bibliography96-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反思康拉德及其作品《黑暗的中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戴苏东;让《黑暗的心》展现出光明的境界——论康拉德作品的艺术魅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胡强;康拉德与英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晓兰,王松林;康拉德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5 王松林;;英美康拉德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4年00期
6 谭小兵;;波兰来的康拉德·扎包斯基[J];大经贸;2005年02期
7 高灵英;;康拉德宗教信仰问题的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8 李长亭;;存在的迷惘——论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李宏;;康拉德的有色女性观[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10 王进;张颖;;父权规训与男性想象——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吴泽霖;;苏联东方学家康拉德对东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孔令君;“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现真身[N];解放日报;2010年
5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6 章乐天;西方的目光,内观东方的心灵[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8 云也退;他们憎恶生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刘蔚;惊涛骇浪中的百味人生[N];文汇报;2012年
10 郑讴 编译;文学元素使社会科学更富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 单晓云;试论康拉德的文化身份与其小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4 丁燕;康拉德:男权神话的摧毁者[D];西北大学;2005年
5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6 叶丽玲;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杜明业;康拉德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露yN;疏离与责任:康拉德精神之核[D];苏州大学;2003年
9 刘旭彩;康拉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4年
10 丁珏;论康拉德小说《间谍》的叙事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2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6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