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多恩诗歌《出神》的双重诗意

发布时间:2017-07-20 10:16

  本文关键词:论多恩诗歌《出神》的双重诗意


  更多相关文章: 约翰·多恩 《出神》 双重意识 张力


【摘要】: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约翰·多恩诗歌《出神》主题的争议在西方评论界一直没有停息。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种矛盾对立的解读是以赫伯特·格瑞厄森为代表的"爱情玄学说"和皮埃尔·莱构斯首开先河的"色情诱惑说"。如果对《出神》进行理性层面与感性层面的双重解读就会发现,文章认为,《出神》是一首经过精心构思、具有灵肉双重意味的诗歌,与诗歌的主题并行不悖。诗歌语义表层探讨的爱情玄学和深层隐喻的情色世界与诗人要表达的灵肉合一的爱情观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双重性使诗歌既富有灵魂的圣洁,又弥漫着肉欲的气息,从而形成了精神层面和感觉层面的复杂张力。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约翰·多恩 《出神》 双重意识 张力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JCWY20YB)
【分类号】:I561.072
【正文快照】: 崇高还是荒谬?严肃抑或轻浮?细读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名作《出神》,一种虚幻迷离、难以把握之感始终无法排遣。在这首充满灵魂和肉体神秘关系的玄学诗中,多恩以出人意料的冷静口吻阐释了自己的爱情玄学。他在诗中庄严地宣布:“爱情的秘密确实在灵魂中成长,/然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向峰;;亦幻亦真的游走叙事——漫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毅;;博弈与契合:动态隐喻生命的建构——浅论多恩诗歌的主题张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李巧慧;;光明和黑暗张力下的精神危机——《黑暗的心脏》中的空心人形象[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舒逸虹;彰显痛楚的张力——评《谁家有女初长成》[J];华文文学;2005年03期

4 李丹;张力扩展的审美空间——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5 佟郡;;何处堪留——试论《浮士德》中的“有限”与“无限”的生命张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10期

6 潘纯;;浅析《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的张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2期

7 薛燕;代俊艳;;析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一诗[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李敏;;在矛盾中寻找平衡——弗罗斯特简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彭欢;;撕裂的人性——游走于《苔蕾丝·德斯盖鲁》中的张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6期

10 余红艳;;上校手中的金鱼——论《百年孤独》的主题张力[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丽贤;;文化建构与自我意识:论奥赛罗在威尼斯社会中的“种族他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崔辰;;从文本到银幕的戏剧张力——谈戏剧《怀疑》的电影改编[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华;难道让人读不下去的作品才是文学吗[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刘晖;撕裂:“现代性幽灵”之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云也退邋(本报书评人);无用的女异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李美皆;小说中的小说[N];深圳商报;2001年

5 张和龙;以当代视角和新的历史观融入历史的回归[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欧荣;戴维·洛奇作品中的“危机”母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德文;种族身份的思考及其复杂心态的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4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玉革;乔治·赫伯特诗歌中的张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南方;约翰·邓恩诗歌中的非个人化张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薛爱兰;安德鲁·马维尔诗歌中的巴洛克张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李丹;张力扩展的审美空间——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探析[D];四川大学;2003年

5 李亚西;丁尼生《悼念集》中的张力美[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皎;双重意识与文化杂交下的身份构建[D];宁夏大学;2013年

7 熊毅;裂变的声音[D];湘潭大学;2003年

8 顾发良;厄纳斯特·海明威小说中的画面因素及其道德张力:“隐性的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和平;非洲人,美国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宋芹;在双重自我的煎熬中呐喊[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7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67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