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喜福会》中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认同观

发布时间:2017-07-31 08:32

  本文关键词:《喜福会》中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认同观


  更多相关文章: 《喜福会》 霍米·巴巴 文化身份认同 杂交


【摘要】:随着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华裔美国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涌现文坛,处于边缘地位的华裔美国文学开始赢得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拥有着美国的国籍和少数族裔的文化根源,华裔美国作家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经历和美国社会现状。他们常常在作品中反映自己对中美两种文化的认识和对少数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 自1989年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她就获得了许多美国国家级奖项,同时她也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在《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并诠释了她对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小说的开始,她揭露出夹缝人遭遇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这一社会问题,接着她又描写了人物为解决这一危机在身份协商过程中所作出的诸多努力,最后她还揭示出在杂交式的文化身份认同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得以解除,,而且发出了夹缝人的呐喊。 本论文使用的理论主要来自后殖民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霍米·巴巴。之所以采用霍米·巴巴的理论是因为他和谭恩美对于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有一些相似的看法。他们都认为文化身份认同是动态的,可协商的,而且文化杂交可以让少数族裔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认同。 通过以霍米·巴巴理论为基础的关于《喜福会》的分析和阐述,本文作者认为在谭恩美看来,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认同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而应该是可协商的,杂交式的。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能为那些正在深受文化身份认同困扰的少数族裔们提供一些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喜福会》 霍米·巴巴 文化身份认同 杂交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Introduction8-17
  • Chapter One Identity Crisis17-29
  • 1.1 The Chinese Mothers’ Identity Crisis17-22
  • 1.2 The American daughters’ Identity Crisis22-24
  • 1.3 The Cultural Negation24-29
  • Chapter Two Identity Negotiation29-39
  • 2.1 Identity Negotiation in Storytelling29-32
  • 2.2 Identity Negotiation in Subversion of Sexism32-35
  • 2.3 Identity Negotiation in Reconciliation35-39
  • Chapter Three Hybridity of Identity39-50
  • 3.1 Hybrid Way of Life39-43
  • 3.2 Hybrid Language43-46
  • 3.3 Hybrid Cultural Identity46-50
  • Conclusion50-52
  • Bibliography52-55
  • Acknowledgments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包丽丽;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兴起与谭恩美的《喜福会》[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2 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02年06期

3 张瑞华;对谭恩美作品的文化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刘晓红;隔膜·冲突·融合——《喜福会》的跨文化审视[J];思想战线;1998年09期

5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6 张子清;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本文编号:598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98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