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女性主义解读
本文关键词: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女性主义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威廉·福克纳 女性主义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成功塑造了一位出身没落贵族家庭,饱受清教思想侵蚀和南方父权体制摧残的南方女性艾米丽的形象,真实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巨大变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艾米丽充满悲剧性结局的成因及其疯狂、分裂、扭曲的性格根源进行解读,可以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摧残。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威廉·福克纳 女性主义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享誉世界的美国小说家,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1949年,他因“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瑛;;英语连接词:传统与反思[J];外语学刊;2010年04期
2 周玲;;论《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反讽艺术[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伟;席芳媛;;一个关于“第二性”的文本——女权主义视野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比较阅读[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黄冬娇;李存晰;;从《雨中的猫》看海明威的生态女性意识[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徐_";;试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法哲学思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6 叶明珠;;从文体学角度鉴赏《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7 崔云伟;;《爱德华大夫》精神分析略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齐慧爽;;论五四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利春蓉;;颠覆男权文化,重塑女性自我——美国作家乔安娜·拉斯《雌性男人》的女性主义透视[J];前沿;2006年08期
10 陈毅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公正的角度[J];前沿;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王纯菲;;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胡严艳;;美国南方旧道德摧毁的一朵玫瑰:论爱米丽的悲剧人生[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柯岚;;奥古斯丁的神学自然法思想及其恶法非法论[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5 吴文新;;休闲伦理学:研究基础、性质、对象和原则[A];休闲与国计民生——2008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龙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8 孙金菊;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云岭;现代医学情境下死亡的尊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俊丽;游戏新说与“严肃游戏”的发展[D];青岛大学;2014年
2 朱嘉琪;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美根;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乡土人情[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缪春旗;为了他眼中的“真实”——评福克纳《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题及表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赵颖,徐莉华;话语和话语情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话语层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聂庆娟;范杰;;一曲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冬梅;;玫瑰的扭曲与凋零——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色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6 洪增流;郝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赵婉清;;玫瑰的无声诉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艺术魅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刘毓敏;;再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石子娟;;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彭俊广;;艾米丽—话语缺失中的悲剧女性[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盈盈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玫瑰下的悲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陈璐;危机中政府救助体系应更强势[N];江苏科技报;2009年
3 江筱湖 编辑;一个典型女孩的非典型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安宁;平常日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李鹏翔;骑车送娃上学 满员能载6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文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修辞[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屈小铭;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D];辽宁大学;2012年
3 庄如新;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紫颜色》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觉醒[D];辽宁大学;2011年
4 孙慧敏;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空间叙事[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文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陈丽丽;艾米丽·迪金森作品中的“雌雄同体”理想[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陈斯;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意象美[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刘毓敏;从认知语境的构建看文学作品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欣欣;远古的回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姗姗;《林中之死》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99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9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