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自反性戏仿的批评功能

发布时间:2017-08-02 00:18

  本文关键词:论自反性戏仿的批评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戏仿 自反性 元小说 元语言 批评体裁


【摘要】:在20世纪西方文艺创作领域,自反是一种突出倾向与趋势,这种倾向尤其在元小说中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与元小说类似,戏仿所具有的自反性质使其成为一种相当流行和有效的现代文艺批评的特殊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体裁,戏仿创造出一种"元语言",从而使得戏仿者可以通过"以诗论诗"的独特方式把自己对前人作品以及文学艺术成规和传统的评价、解释等批评性内容作为作品主题来展示。从艺术史角度来看,戏仿的自反性在文学艺术的进化和革新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戏仿 自反性 元小说 元语言 批评体裁
【分类号】:I106.4
【正文快照】: 自反(self-reflexivity),原意指光线回转以返照自身,后来被引申为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反身自照和自我反思的状态。在知识社会学的意义上,自反指一门学科或符号系统(如艺术)的向内返身自顾,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分析,以反省这一学科或符号系统自身构成的一种趋势和倾向。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曹萍;;尤金·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一部充满狂欢精神和多重复调的戏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刘知国;;悲剧抑或自由——解读维多利亚价值观的颠覆者萨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方国武;;试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邵萍萍;廖小云;;浅析《化身博士》的叙事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陶媛媛;;成长小说视角下的《简·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刘明明;;书信体小说的独特叙事魅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王丽;;论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陆美娟;彭文娟;;《金锁记》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俞可;;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社会化路径[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3 杜志卿;;托马斯·品钦小说《V.》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永亮;;社会转型期的网络媒介叙事:情绪宣泄与利益诉求的表达[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丁莉丽;;乡村牧歌的消逝——当前乡村题材电影的一种倾向[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郑慧如;;诗现实的当代性[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春霞;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美国化的犹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3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晓丹;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佳;试析元小说《白雪公主》写作技巧互文性特色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亚玲;;虚构与真实的交融——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2 丰云;;炫目的光:《微暗的火》元小说意义解读[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刘有成;;解读《五号屠场》,透视后现代文学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4 宁云中;刘波;向湘娟;;美丽的童话:论《洛丽塔》中的元小说特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周宁;;浅析约翰·巴思短篇小说《迷失在开心馆中》的元小说叙事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丰云;;拆解虚构——论纳博科夫的元小说创作[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7 吴显友;冯星;;简析《金色笔记》中的元小说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邹颉;;并不成功的消解——读D.M.托马斯《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屈庆勇;;《五号屠场》黑色幽默之外的后现代解读[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33期

10 黄耀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看不见的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东樵;;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宜丹;;普宁:新世界里的孤岛君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仁敬;走近美国后现代派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杨友苏;时尚戏仿载体对生存的奇特拷问[N];文汇报;2007年

3 江春兰;亦真亦幻 戏仿嘲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尘翎;生命的基调是关于接受他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陶洁;围绕《风已飘去》的一场官司[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谷红雨;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中历史的虚构策略[N];文艺报;2006年

7 张兰阁;存在房间的闯入者和窥探者[N];北京日报;2005年

8 虞建华;《时震》——艺术的困境[N];文艺报;2001年

9 陈众议;《堂吉诃德》四百年[N];人民日报;2005年

10 魏家川(文学博士);从现在起,我们都是捡破烂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戴鸿斌;缪里尔·斯帕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5 朱桃香;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黄宗贤;还原真实的大卫·洛奇[D];南开大学;2009年

7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詹树魁;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厦门大学;2003年

9 谭少茹;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曾雪梅;论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对现实和主体性的颠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婷;论《黑王子》中的戏仿和“元小说”手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房晓玉;构建独特的魔法世界[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安琪;试论约翰·欧文的元小说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贺;《午夜之子》:一部另类历史的后现代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谢宛伊;支离破碎的美丽[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真;论《金色笔记》中的元小说要素[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林;《洛丽塔》的后现代叙事特点[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8 吕超;试析纳博科夫作品《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陈永丽;《双鸟戏水》的后现代主义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姜敏;[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06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06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d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