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孤寂深渊》与《奥兰多》浅探20世纪初期英国的性别空间创建

发布时间:2017-08-02 15:25

  本文关键词:从《孤寂深渊》与《奥兰多》浅探20世纪初期英国的性别空间创建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性别 性相 性别操演 变装 《孤寂深渊》 《奥兰多》


【摘要】:性别平等是19世纪以来妇女运动的核心诉求。在19、20世纪之交,个体性别观之形成围绕着生理决定论和文化养成论的辩论展开;与此同时,性科学的崛起也意味着性相(sexuality)在个体性别身份建构中,益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益发成为与(生理)性征(sex)、(社会)性别(gender)鼎立而论的重要组成。本文拟以同为1928年出版的《孤寂深渊》和《奥兰多》为文本依托,由此一窥20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复杂的性别观念;论文并采朱迪丝·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为视角,对比探讨这两本小说在建构主体性别与性身份上的不同侧重策略。本文认为,《孤寂深渊》欲以"性倒错论"科学话语为同性恋者开脱污名,塑造了20世纪英国社会第一个公开的女性性倒错者形象,但是其主人公仍深困在僵滞的二元性别规范中,无法提供性别身份平等的启示。而《奥兰多》以主人公变性、变装等荒诞的情节刻意错置了性征、性别和性相,挑战了异性恋规范所强制框定的三者对应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个性别意识流动、性别身份宽容的乌托邦。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关键词】社会性别 性相 性别操演 变装 《孤寂深渊》 《奥兰多》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传承与创新:当代英美文学经典重写的要义与策略探讨”(KBH3152525)
【分类号】:I561.06
【正文快照】: 一、西方性别观之形成性别观的形成自古至今都是基于生理决定论(biolog-ical determinism,essentialism);生理决定论者认为自然决定思想,因此男人与女人的生理差异决定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在这个观念里,生理性征(sex)的特点被理解为是合理导致个体社会性别(gender)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印;邓锐;;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意义转换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宗守云;胡蓉;;建构主义的修辞观及其价值和局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3 许淑芳;;论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的封闭性意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庄晨曦;;《哥本哈根》:一个待阐释的文本[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5 于琦;东方主义之后——论赛义德消除文化霸权的话语革命策略[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王倩;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对希腊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田艾;同性恋之法理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谭红梅;;两班阶层道学假面的撕破——朝鲜汉文小说《乌有兰传》《钟玉传》中的女性形象[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王乃华;刘藩;范倍;吴徐君;潘国美;丁宁;;当代中国电影明星研究[J];当代电影;2008年05期

10 肖江平;作为概念的“经济法”——聚焦于“经济法”语词的多视角研究[J];当代法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2 朱丹;;社会标签下的同化与回归——中外影视中的同性恋边缘人建构[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叶立文;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D];武汉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淼;他(她)与他(她)的舞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敏;《从同性恋的亚文化角度解读美国酷儿电影的演变历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娟;论亨利·米勒自传体小说中的忏悔意识[D];暨南大学;2011年

5 伍伟萍;社会性别视角下“80后”家庭分工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小康;抵抗的姿态[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瑛琦;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D];辽宁大学;2011年

8 石冲;对当前社会同性恋现象的伦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建国;张资平、叶灵凤性爱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吴霞;自觉和背离: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钰;;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与社会性差[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2 黎欢;;女性意识的缺席——论电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尹旦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夫权的批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骆文琳;;性别的烦恼——杰基·凯《小号》身份解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刘颖;;从女性主义批评到性别批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查玮;;女性意识的萌芽——论冯小刚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建构[J];艺术广角;2011年02期

7 禹建湘;社会性别:女性主义文学的基点[J];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任一鸣;;两性之间理解与沟通的呼唤——徐坤的意义之三[J];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谭建川;;语言与性别:日本的相关研究与展望[J];外语研究;2010年06期

10 寒阳;“粉脸”谱系与社会性别 奉家丽油画艺术中的女性主义特征[J];艺术界;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仙;;霍山扶贫项目社会性别与规划实践[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高小贤;;总序[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4 ;社会性别敏感性指标[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5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6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7 管毓和;宋涛;;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8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10 高小贤;江波;;引言:个案研究[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rinalini Sinh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从全球视野思考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慧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培育社会性别文化 实现真正平等[N];广州日报;2003年

4 实习记者郑巧;探索更为开放的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峥嵘;传媒,切莫加剧社会性别歧视[N];新华日报;2001年

6 见习记者 钱蓓;百年风华 继往开来[N];文汇报;2010年

7 佟吉清;反贫困 聚焦社会性别[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薄洁萍;社会性别与西方妇女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高峰;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9年

10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郭松义;对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一些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娥;有形与无形[D];武汉大学;2009年

2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茂伟;贫困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与卫生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方为民;农村妇幼保健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白路;先秦女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张晨阳;从理想国到日常生活[D];复旦大学;2006年

10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迎;论海明威在《伊甸园》和《永别了,,武器》中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关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白玫;社会性别理论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陈雨璇;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晚清女子形象的建构[D];安徽大学;2007年

4 邓鹏飞;大卫·波恩男性意识回归的隐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宇;法官职业中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陈红芳;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蔡慧玲;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康婷;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雅琴;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丽丽;女性主义法学视角下的平等就业权思考[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09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09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3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