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声音有关的殖民——《暴风雨》叙事特色分析
本文关键词:与声音有关的殖民——《暴风雨》叙事特色分析
【摘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有全球化色彩的一部,它成为了20世纪后半期后殖民主义批评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重要文本,这和它故事文本来源与内容叙述特色有关。莎士比亚在这一颇有"现代意味"的作品中通过"众声喧哗"的声音形象塑造,将魔法与权术、殖民与反抗交织成一个耐人回味的艺术整体。
【作者单位】: 中国戏曲学院;
【关键词】: 魔法 声音 后殖民主义 叙事
【基金】:北京市教委人才建设计划项目(CIT&TCD201304194)
【分类号】:I561.073
【正文快照】: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有全球化色彩的一部。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暴风雨》台词的朗诵,更是向全世界的青年人普及了一遍工业革命与戏剧文化常识。其实,这部发生在离英国千里之遥的地中海上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剧本,更是一个“文化剧本”,因为“从跨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惠柱;《暴风雨》与殖民叙事[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刘晓晗;;福尔摩斯眼中的殖民伦敦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舒涵;;文化帝国主义是否是一个科学的历史定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马丽蓉;论西方传媒在中阿合作中的阻障作用[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朝阳;;《暴风雨》中的时间和空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学燕;;《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年01期
3 王虹;焦敏;;《暴风雨》的后殖民解读与挪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高璐;;莎剧《暴风雨》中魔法的解码[J];电影文学;2010年22期
5 罗琦;;舞台表现力与真实的误区——对迪克兰·唐纳伦版《暴风雨》的思考[J];艺海;2012年06期
6 陶志丹;于凤保;;论《暴风雨》中“三位一体”原型[J];名作欣赏;2012年36期
7 李昌鹏;;忠实于情感和审美判断——评张惠雯的《暴风雨》[J];文学教育(上);2013年01期
8 何伟;;生态思想视角下的《暴风雨》重评与思考[J];前沿;2013年02期
9 赵艳华;;神性·人性·魔性——《暴风雨》佛莱式解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洪忠煌;《暴风雨》的假定性与哲理性[J];剧艺百家;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解玺璋;《暴风雨》:多重时空 逼真动作[N];北京日报;2012年
2 张剑;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N];光明日报;2013年
3 特派记者 师琰;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先利;放逐与救赎:《暴风雨》中的精神之旅[D];西南大学;2012年
2 韩媛媛;重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允丽;生态批评视阈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祝芳芳;回写《暴风雨》:约翰·福尔斯《魔法师》的互文性阐释[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彦;莎士比亚与赛撒尔的《暴风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丽敏;生态批评视角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杰;莎士比亚《暴风雨》的节制主题[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易亦;《暴风雨》译本的比较分析:操控视角[D];宁波大学;2013年
9 钟慰;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10 许克琪;英国荒岛文学两部代表作品的后殖民解读[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12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1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