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莫言比较论——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公开讲演
本文关键词:高行健莫言比较论——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公开讲演
更多相关文章: 高行健 莫言 文学部 文学理念 现代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当代文学 生死疲劳 创作论 酒神精神
【摘要】:正选择这个题目讲述,首先是因为高行健和莫言都是我的朋友,讲起来可以多一些感性的语言。第二,对于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有很多争论和批评,但不论怎样,两位都将进入历史,而且会赢得很多后世知音。今后人们还会继续谈论两人的作品,而我们算是第一代读者,也是第一代知音,所以应该抓住机会。第三,我的研究从现代文学开始,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语言试验,用白话文写作取代文言文写作。可惜后来文学出现了曲折,即用政治理念取代文学理念,文
【关键词】: 高行健;莫言;文学部;文学理念;现代文学;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生死疲劳;创作论;酒神精神;
【分类号】:I106.4-03
【正文快照】: 选择这个题目讲述,首先是因为高行健和莫言都是我的朋友,讲起来可以多一些感性的语言。第二,对于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有很多争论和批评,但不论怎样,两位都将进入历史,而且会赢得很多后世知音。今后人们还会继续谈论两人的作品,而我们算是第一代读者,也是第一代知音,所以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琳;;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高行健20世纪80年代戏剧研究简述[J];艺苑;2005年04期
2 邢向辉;;心灵的飞翔——读高行健的《灵山》[J];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8年11期
3 李更;高某获奖带来的尴尬[J];文学自由谈;2001年02期
4 李林亚;;生命的真实——从《灵山》看高行健的生命哲学[J];学习月刊;2011年06期
5 王文初;有关高氏获奖的几篇文章读后[J];文学自由谈;2001年04期
6 薛支川,林阿娟;破与立——高行健80年代探索剧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7 邱华栋;;高行健:朝向灵山[J];东吴学术;2010年02期
8 黄丽华;;高行健戏剧时空论[J];戏剧艺术;1988年01期
9 程宏宇;高行健与沙叶新戏剧创作比较[J];上海戏剧;2002年01期
10 林瑞艳;;行走着的“等待”——简析高行健《车站》[J];艺苑;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蔡欣欣;;新世纪(2001~2006)台湾传统戏曲小剧场概览[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3 龙扬志;;《向日葵》研讨会:诗歌与戏剧联姻的可能性[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有f;;论“下半身”[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维钧;;小剧场戏剧的实验意识[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6 黄振林;;对话机制的松弛与拆解——新时期话剧形态变化趋势分析[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子峭;《灵山》:高行健笔下的灵性贵州[N];贵州民族报;2009年
2 李北陵;创新型人才成长需软环境[N];组织人事报;2006年
3 李北陵;创新型人才成长需要良好的软环境[N];中国人事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夏榆;寻找家园的焦虑[N];南方周末;2006年
5 葛红兵;书,不该住在私人家里[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李朝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N];文艺报;2007年
7 宋宝珍;话剧三十年:走出沉寂,走向多元[N];北京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英邋实习生 陈军吉;艺术的“中国世纪”来了吗?[N];南方周末;2008年
9 本报记者 吴怀尧;文坛:垃圾的工业化生产[N];财经时报;2007年
10 西川;米沃什的另一个欧洲[N];经济观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小平;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先锋戏剧[D];复旦大学;2007年
4 卢炜;从辩证到综合[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6 郑荣华;台湾京剧变异现象之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7 徐正龙;文学长河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景敏;高行健戏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黄婧媛;融合与分裂[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龙珊珊;作为“内容”的语言[D];南京大学;2011年
4 马连花;困境与突围[D];暨南大学;2011年
5 冷耀军;从危机到彼岸:一个尚待实现的梦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琳;另一种现代戏剧[D];厦门大学;2007年
7 王鑫;高行健对戏剧现代性的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魏博;荒诞派与中国80年代戏剧[D];苏州大学;2006年
9 曾辉;“灵山”路上执迷的行者[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金英;相同的等待,不同的结果[D];延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36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3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