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三界”理论观照下《小镇畸人》中的畸人形象

发布时间:2017-08-28 00:12

  本文关键词:“三界”理论观照下《小镇畸人》中的畸人形象


  更多相关文章: 《小镇畸人》 想象界 象征界 实在界 形象


【摘要】:《小镇畸人》自出版以来,受到国际文学评论界的较多关注,其中“畸人”在工业浪潮的冲击中显现出的“异化"特征,是评论界讨论的重点之一。本文试图从拉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述“畸人”异化的原因,对“畸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窥视人在现实环境中承受的压力下的生存状态,以便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人物的形象及其内心挣扎。 全文分为五个章节,从“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个界域对人物进行分析。第一章的简要介绍了舍伍德·安德森和《小镇畸人》的概况、拉康的理论以及《小镇畸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本论文研究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此三个章节中每一章各分为两个部分。第二章第一部分介绍了“想象界“的相关理论,从“误认”和“侵凌性”两个方面对赛斯·里奇蒙和埃尔·默考利的事迹进行解读,指出他们在个人建构过程中浮现的问题。由于畸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常落入尴尬的境地,本章的第二部分运用拉康的“L图”对人际交流的过程进行阐释,并以露易丝·本特利为例,说明了畸人们在交往中遇到的障碍。 第三章第一部分分析了畸人在象征界注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一部分中,笔者首先强调了“父亲”角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埃尔·默考利和露易丝·本特利无法融入社会的原因。接着此部分分析了一些人物对象征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抵抗,这是他们无法在象征界注册的原因。第二部分阐述了“欲望”对人物的控制。文章首先分析了爱丽丝·辛德曼无法转移欲望对象的现象,继而借助伊丽莎白·威拉德和雷·皮尔森的事例说明了人物把他者的欲望当做自己的欲望的后果,以及被大他者胁迫的无奈。 第四章第一部分以“物”的重要性展开。由于“物”在主体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其的压抑引起了一系列悲剧,包括柯蒂斯·哈特曼的悲剧是由于宗教对人本能的压抑所造成的,而“原乐”的直接呈现则导致了沃什·威廉斯的悲剧,给他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心里阴影。在第二部分,“创伤”的产生和回归得到了阐释,大卫·本特利和帕西瓦尔医生的异化根植于“原初失落”,而比德尔鲍姆一直战战兢兢的原因则是创伤经验的固执性回归。 第五章对本文做出了总结,指出畸人的异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却又互相关联,而拉康的“三界”也并非独立的三个界域,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追根溯源,从语言的产生和父法的设定开始,主体的悲剧命运就已经写定了。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有“畸人”,而畸人若想摆脱痛苦,就要认清主体自身的“他性”,认清镜像的虚幻性,认清欲望的“他性”和不可满足性。
【关键词】:《小镇畸人》 想象界 象征界 实在界 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1. Introduction11-16
  • 1.1 Sherwood Anderson and Winesburg, Ohio11-12
  • 1.2 Lacan and his theory12-13
  • 1.3 Literature review13-16
  • 2. The Grotesques in the Imaginary Order16-25
  • 2.1 The failure of self-construction and reconciliation17-21
  • 2.1.1 The meconnaissance17-19
  • 2.1.2 The urge of attacking19-21
  • 2.2 The barriers in communicating21-25
  • 3. The Grotesques in the Symbolic Order25-39
  • 3.1 The difficulties of registering into the Symbolic order25-31
  • 3.1.1 The difficulties of getting the approval25-29
  • 3.1.2 The attitude of the grotesques towards the Symbolic order29-31
  • 3.2 The restraint of the desire31-39
  • 3.2.1 The loss of the desire object32-34
  • 3.2.2 The otherness of the desire34-39
  • 4. The Grotesques in the Real Order39-48
  • 4.1 The power of "Das Ding"39-43
  • 4.1.1 The impact of the religion40-41
  • 4.1.2 The transgression of the pleasure principle41-43
  • 4.2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s43-48
  • 4.2.1 The structure that causes trauma43-45
  • 4.2.2 The insistence of the trauma45-48
  • 5. Conclusion48-50
  • Bibliography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丽娟;;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禾木;象征的捕捉——论拉康的“象征界”理论[J];哲学动态;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746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46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