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改编视角下英语文学与电影的对话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改编视角下英语文学与电影的对话
【摘要】:旅美作家严歌苓的文学作品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的成功,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以中国人的视角、西方人的色彩撰写文学作品是严歌苓的成功,也是文学作品普惠大众的成功之路。文学改编成电影不仅表现了文本与电影媒体的互动,还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移植以及两种文化间的转型。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关键词】: 跨文化 改编 严歌苓
【基金】: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规划项目“跨文化交际视域下20世纪早期中国电影改编研究”(项目编号:12C010)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西方语言哲学观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522148)
【分类号】:J905;I712.074
【正文快照】: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消费市场的日益繁荣,视觉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捧,作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电影,发展势头尤为迅猛。这种热浪也波及了文学创作领域。文学作品尤其以长篇小说为代表,改编为电影剧本逐渐形成一股趋势。这种浪潮不仅波及了国内文坛,也震撼了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年03期
2 张瑛;;跨文化电影改编——从《哈姆莱特》到《夜宴》[J];艺术百家;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昊方;;历史洪流中的革命与爱情——简析《一个女人的史诗》[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张卓;杨明;;论严歌苓《白蛇》的视角转换[J];长城;2011年06期
3 贺晓武;;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虚构艺术[J];当代文坛;2013年01期
4 李彩;;从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养成》谈现代年轻人的“都市情结”[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黄万华;;语言的舞者——严歌苓小说语言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耿新;;非“第二性”:女性白日梦——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胡颖华;;论严歌苓“雌性”书写的矛盾性[J];名作欣赏;2009年18期
8 苏婷;;严歌苓小说中的“姐妹情谊”[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丁艳丽;;女性主义自我赋权的困境:《一个女人的史诗》[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高红梅;;严歌苓女性乌托邦的写作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晓英;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学芬;自我与他者: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的中美形象[D];河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辰琛;非日常:严歌苓的审美趋向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华丽;对精神家园的守望[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敏;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博雅;非常环境下的非凡人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杨梅;超越与规避[D];安徽大学;2011年
7 蔡玮;论严歌苓创作的悲剧内涵[D];宁波大学;2009年
8 林文;从《扶桑》看严歌苓的新移民文学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解婷;严歌苓小说温情视角下的“文革”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伦莹莹;美国华人影视文本中的中国叙事[D];暨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歌苓;;呆下来,活下去[J];北京文学;2002年11期
2 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朴马利阿;;母神的复苏与女性主义探询——以《扶桑》与《第九个寡妇》为例[J];当代文坛;2008年05期
4 柳珊;阐释者的魅力──论严歌苓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1期
5 张艳艳;;从雌性出发——严歌苓的历史叙事与人性情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陈晓晖;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华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高鸿;形象、身份、策略——异质文化语境下文学的文化传递[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孙敏;旅英“美女作家”虹影[J];华人时刊;2004年06期
10 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J];华文文学;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沿华;[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芦泊;[N];华夏时报;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琼;此身·彼岸——严歌苓复旦讲座侧记[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2 禾刀;;属于13个特殊女性的史诗——评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J];人民公安;2011年15期
3 严歌苓;江少川;;跨越中美时空的移民文学——严歌苓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5期
4 姚晓南;“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严歌苓小说《扶桑》的叙事解读[J];名作欣赏;2005年13期
5 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6 邓俊庆;;一部女性的传奇史诗——评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J];山东文学;2007年12期
7 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葛亮;从“土生族”到“新移民”——由严歌苓的作品看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J];华文文学;2004年02期
9 丁婕;;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田俊武;李霞;;《扶桑》的狂欢化特征[J];社科纵横;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建;在海外写作[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2 王杨;华文写作就是回归家园[N];文艺报;2009年
3 刘俊;多姿多彩的美华留学生题材小说创作[N];文艺报;2004年
4 记者 王杨;保持鲜明个性 繁荣中华文化[N];文艺报;2009年
5 公仲;请以更多的热情关注海外华文文学[N];文艺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熙涵;华裔作家非母语写作 引起西方主流文坛关注[N];文汇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751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5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