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中蕴含的荒诞表现方式
本文关键词:卡夫卡小说中蕴含的荒诞表现方式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荒诞表现方式,即通过一个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来展现出人类所处的现实生存困境,从而引领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状况,并进一步揭示出现实世界里所具有的荒诞意识,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中表象之下的荒诞内核。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
【关键词】: 卡夫卡 小说创作 荒诞表现方式
【分类号】:I521.074
【正文快照】: 引言卡夫卡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主要是由于他的小说创作运用了荒诞的表现手法来揭示出蕴含深刻思想的社会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向人们展示着荒诞异化的外在世界,从而揭示出人们心灵深处所存在的荒诞心理感受,最终说明了人类的生存本身就是荒诞的这一大主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秋平;;荒诞派不荒诞——论荒诞背后的真实[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1期
2 金文星;正视荒诞 拯救人性——卡夫卡《变形记》背后的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谢莹莹;权力的内化与人的社会化问题——读卡夫卡的《审判》[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4 周亚明;焦虑与执着──论卡夫卡与K精神内涵的一致性[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朝;;勇敢追问真理的反抗与无可奈何的妥协——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谬”问题之一[J];东方论坛;2010年05期
2 梅进文;;欲迎还拒——法的二重性论卡夫卡《在法的门前》[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8期
3 白冠奇;;卡夫卡的《审判》与法哲学[J];法制与社会;2010年02期
4 廖江华;;浅谈荒诞现实主义绘画创作[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5 朱磊;;从尤耐斯库的三部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真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王北川;;从“叶子”到“甲虫”——论卡夫卡表达的精确性[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7 史良;;卡夫卡小说《诉讼》中的“罪”与“耻”[J];德语人文研究;2014年02期
8 潘利锋;文学大家气质后的政治思想张力——论卡夫卡《城堡》、《审判》的悖论艺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张馨月;;卡夫卡作品意蕴的消解——重读卡夫卡[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10 曾艳兵;孙超;;卡夫卡中短篇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婕丽;论纳博科夫小说《斩首的邀请》中的荒诞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秀叶;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赵玲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荒诞主题[D];湘潭大学;2011年
5 李红松;罪与罚[D];湖南大学;2009年
6 苗文晟;冲突之后的理性顺从[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赵洪霞;劳伦斯的文本世界:对灵与肉关系的质问和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大勇;生存困境与时代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欧阳艳;苦海中的泅渡者[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辛克姗;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芝;从荒诞走向本体怀疑——比较《等待戈多》和《罗森和吉尔死了》[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5期
2 谢莹莹;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3 冀桐;;卡夫卡与传统[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张怀久;论荒诞心理小说的创作及其价值取向[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01期
5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薇;“出发”与“到达”——卡夫卡小说中“自我”的迷惘与困惑[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2 俞红秀;分裂 变形 死亡——卡夫卡的异化世界[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施依秀;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J];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弗洛伊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陈婷婷;走近卡夫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朱文信;卡夫卡:一条在理性密林中迷失了的路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丁俊玲;“飘忽”的“影子”——卡夫卡《御旨》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4期
8 曾艳兵;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陈小曼;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解英兰;卡夫卡——生平与创作的零距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马素娟;;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现象[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4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8 陈晓兰;;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从波德莱尔的“游荡”到卡夫卡的“睡眠”[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9 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读写互陈 修炼写作内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10 秋芹·歌乐;罗璇;;德国三位传媒型作家作品中的东方意象[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卫东 书评人;“卡夫卡”和我一起成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洪烛;无法模仿的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曾艳兵;卡夫卡和三个女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曾艳兵;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曾艳兵;卡夫卡与三个朋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赵山奎;卡夫卡的中国想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石剑峰;卡夫卡全集捷文译本首次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石湾;卡夫卡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张莉;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克姗;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贾秀平;卡夫卡的生活与信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明明;“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卡夫卡的父亲情结[D];兰州大学;2011年
4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怀瑞;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自传性和超越性特征[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晓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安冬;论卡夫卡思想创作中的悖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51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5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