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发现与东方文化复兴——从泰戈尔到莫言
本文关键词:东方的发现与东方文化复兴——从泰戈尔到莫言
【摘要】:100年前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人有机会发现东方。20世纪后期以来,先后有十几位东方作家获奖,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的主动发现和对东方文化的不断接受。东方诺贝尔文学现象具有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获奖的东方作家大多具有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创作和演讲中突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东方文化元素。同时,东方诺贝尔文学现象是东方文化百年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东方文化复兴的标志之一。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泰戈尔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东方文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11&ZD08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诺贝尔文学奖是在西方文化圈中设立、主要由西方人评定的,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障碍使得东方作家竞争该奖颇为困难。尽管如此,自1901年开奖至今,已经有十多位东方作家赢得这项桂冠,他们是:泰戈尔(印度,1913)、阿格农(以色列,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龙;;川端康成与日本茶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2 阳雯;;千重子与苗子——《古都》里的镜像人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3 坂本达夫;;青春的相遇诗学[J];电影文学;2008年01期
4 颜治强;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5 钱文霞;;从《边城》、《伊豆舞女》看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创作情怀及其成因[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雷晓敏;;从《生为女人》看川端康成的女性主义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杨经建;;东方的“忧郁”: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刘悦;;形象大于思想——《雪国》叙述结构分析[J];金田;2013年11期
9 李鹏飞;;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生态审美意识[J];日本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10 李红;马芳;;探析川端康成小说中两性情爱关系的变迁及其原因[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晶华;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平;新感觉的诱惑[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慧;东方之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骅;论泰戈尔的象征剧[D];湘潭大学;2004年
4 刘龙;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文;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二重变奏[D];青岛大学;2009年
6 黄圆圆;“但闻其声,如见其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艳;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作品中孤独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屈乐欣;论川端康成和《伊豆舞女》[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谦;;鳄鱼的“血地”温情与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与恣肆反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2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3 殷罗毕;;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与莫言暴力史观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4 赵勇;;莫言与诺奖·文学与政治·作家与知识分子——北师大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课堂讨论[J];粤海风;2012年06期
5 阮直;;莫言的跨越[J];学习月刊;2012年21期
6 曹顺妮;;莫言的世界[J];中国企业家;2012年21期
7 韩超;;看莫言如何被消费[J];中国企业家;2012年22期
8 汪二;;有感于莫言获奖[J];中国新时代;2012年11期
9 ;莫言获奖,文学还在路上[J];西部大开发;2012年10期
10 ;文学振兴 自莫言始?[J];浙江经济;2012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楠;;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杨扬;;讲故事与听故事——评《木匠与狗》[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4 ;作家评论家共话莫言获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5 陈欢欢;;莫言与诺奖[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6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些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7 郑周明;;是“幻觉”还是“魔幻”?——对莫言诺奖授奖词翻译的辨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8 刘正伟;;我看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9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10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曼;莫言我不是一个大作家[N];华夏时报;2005年
3 本版撰稿 彭治国;莫言:当作家,因为想吃肥肉馅饺子[N];华夏时报;2005年
4 小月;回归文学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5 樊发稼;有感于莫言荣膺诺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6 记者 付小悦;莫言获奖或将推动“文学热”[N];光明日报;2012年
7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报;2012年
8 司马心;“莫言热”中一点忧[N];解放日报;2012年
9 吴明泉;别捆绑莫言[N];人民公安报;2012年
10 黄波;祝贺莫言, 请少点莫名的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3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4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7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8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莉;莫言,民间的行吟歌者[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佳慧;批评视域中的“莫言形象”演变[D];渤海大学;2012年
3 姜静;暴力的狂欢—论莫言的暴力叙事[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夏威;莫言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5 巴俊玲;论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想象[D];青岛大学;2008年
6 颜媛媛;颠覆与还原[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斐;论莫言作品的狂欢美[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梁玫;莫言的农民观及其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群昌;山东方言在莫言作品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田正华;独特的经验造就独特的声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2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5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