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衰弱:《海浪》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16 04:14
本文关键词:帝国的衰弱:《海浪》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最富盛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和乔伊斯、福克纳及普鲁斯特一样都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海浪》出版于1931年,是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和程式化的实验作品。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性格饱满的人物。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主要是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的观点对作品中的人物,及所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论证这部小说是伍尔夫献给大英帝国的悼亡曲。 全文一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简明介绍伍尔夫与其作品《海浪》,以及有关《海浪》的国内外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研究伍尔夫的作品才渐渐出现,而在国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研究的学者及相关作品简直凤毛麟角。 第二章从地理方面来阐释代表大英帝国的帝国优越性的文化形象。首先是《海浪》中对伦敦的塑造,伦敦作为帝国的首都在作品中人物的眼里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在他们心目中它是一种依托及可以引以为傲的文明起源。第二就是从对立角度描述殖民地印度,印度是大英帝国最大的殖民地,它的落败的形象刚好衬托出了帝国的文化优越性,帝国有了合理的理由对其进行统治管理。 第三章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人物塑造,以此凸显帝国的文化优越性以及迫害性。小说中的第七个角色是珀西瓦尔是一个无声的角色,但是他却是大英帝国的代言人,他的存在与否牵动着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个人物为路易斯,他本质上的身份是一个被殖民者,一直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于是通过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并通过商业征服世界成为一个殖民者,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他一直模仿他人,这体现了优势文化的吸引力。第三个人物——罗达,是女性的代表,她一直徘徊在殖民与被殖民之间寻找自我身份,但寻而无果,最终伴随的珀西瓦尔的死亡而选择了自杀。 第四章探讨大英帝国必然衰败的命运。伍尔夫经历了帝国的变迁,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到了“日不落”帝国也有落日的一天。小说中从两方面进行了暗示,一是引子中的象征运用暗示了衰弱的必然性;二是从珀西瓦尔的死对几个人物的意识变化的暗示。 第五章为结论一章。音乐般的《海浪》演奏的其实是一首哀鸣曲。本文阐述的是大英帝国的形象建立在文化的优越性之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殖民地的觉醒,帝国的衰弱已成必然。
【关键词】:《海浪》 弗吉尼亚·伍尔夫 后殖民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cademic Achievem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21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Virginia Woolf and The Waves10-12
- 1.2 Literature Review12-16
- 1.3 Postcolonial Literary Theories16-21
- Chapter Two The Postcolonial Point of View: The Geographical Cultural Meaning in The Waves21-28
- 2.1 Pride of London: Inherent Cultural Superiority21-24
- 2.2 Prejudice against India: the Mirror of Cultural Superiority24-28
- Chapter Three Imperialism of Characters in The Wa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28-41
- 3.1 Percival: the White Shadow of Empire in India28-33
- 3.2 Louis: the Imitative Man from the Colonized to the Colonizer33-37
- 3.3 Rhoda: the Sacrifice of Hybridity37-41
- Chapter Four The Decline of the Empire from the Postcolonial View41-48
- 4.1 The Death of Percival41-45
- 4.2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Empire Garden45-4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8-51
- References5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红梅;;“形式”的智慧言说:《海浪》的叙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丽;洪勤;;《海浪》中现代自我的叙述构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宁;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南方文坛;2002年06期
4 武跃速;宇宙人生的诉说——解读伍尔夫的诗小说《海浪》[J];国外文学;2003年01期
5 谢江南;;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大英帝国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86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6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