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崛起”到“漂流”——日本新华侨华人诗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崛起”到“漂流”——日本新华侨华人诗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学原则 中国新时期文学 徐敬亚 五四新文学 中国新诗 诗歌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 孙绍振 田原 诗歌精神
【摘要】:正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主题是"崛起",新的美学原则也在崛起(1)。"三个崛起"论(2)(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为朦胧诗摇旗呐喊,在横遭围攻之中,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轰轰烈烈且意义深远。谢冕在《论中国新诗》中指出:"……诗学挑战,即指发端于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新诗运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次跨越整个20世纪、迄今尚未终结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关键词】: 美学原则;中国新时期文学;徐敬亚;五四新文学;中国新诗;诗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孙绍振;田原;诗歌精神;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年》(13BZW13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313.072
【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主题是“崛起”,新的美学原则也在崛起(1)。“三个崛起”论(2)(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为朦胧诗摇旗呐喊,在横遭围攻之中,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轰轰烈烈且意义深远。谢冕在《论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超;;精确的幻想——从田原的诗说开去[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4期
2 田原;在远离母语现场的边缘——浅谈母语、日语和双语写作[J];南方文坛;2005年05期
3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年03期
4 易蓉;;中国近现代同人报刊的先声:早期留日学生的办报实践[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潘知常;;“中国当下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反思”专题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邓程;病句诗与薛蟠体——新诗90年代的两种表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朱丕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之文学功能论批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寿凤玲;;论“朦胧诗”的审美意蕴[J];时代教育;2007年24期
5 王碧瑶;刘学明;;简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创作追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J];当代文坛;2008年03期
7 李跃红;;中国当代美学的“非美学”担当及其原因[J];当代文坛;2012年03期
8 何向阳;曾卓的潜在写作:一九五五──一九七六[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4期
9 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10 许霆;;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先锋诗学流变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涂昊;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林朝霞;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7 叶立文;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D];武汉大学;2001年
8 陈亮;新诗“口语”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徐晋莉;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凯;论舒婷创作主体精神姿态的转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林志伟;新时期先锋诗人诗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孝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野下的当代文艺实践剖析[D];安徽大学;2011年
6 管淑波;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尚冬雪;朦胧诗人的散文创作[D];延边大学;2011年
8 李忍;“朦胧诗论争”中的代际裂痕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丁进乐;从审美走向审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娟;遭遇历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占春;谁在诗歌中说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楚熊;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倾向的理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孙代文 ,梁海;韦其麟诗歌的美学探求[J];甘肃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3 马非;周星平;;西方文论的一颗明珠——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评介[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4期
4 邓楠;;论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张媛;;“无我境界”在庞德诗歌中的延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张玉能;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美学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王昆建;;作家的美学原则与典型塑造[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01期
8 刘朝阳;;论现实主义文学的史诗品格[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施文清;;以欢笑透视艰辛——《校园喜剧》创作特点论[J];阴山学刊;1993年02期
10 薛梅;;魔鬼精灵 罪恶天使——从伏脱冷形象看现代派的美学渊薮[J];焦作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公仲;离散与文学[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卡尔维诺研究在中国[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曹敏;“代数学”与“火”的完美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戚宗海;论马克·斯特兰德的《连续的生命》中的连续性讽喻[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哲;中美社会转型期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5 王晓梅;完整、和谐、发光[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徐苏;不确定原则下的“垃圾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瑾;简约的魅力[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9 张娇媛;《创世纪》的叙事艺术[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维林;论埃德加·艾伦·坡作品中的死亡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24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2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