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庶出的标志》中“奥格化”的彼岸世界

发布时间:2017-09-26 16:05

  本文关键词:《庶出的标志》中“奥格化”的彼岸世界


  更多相关文章: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庶出的标志》 彼岸世界 奥格化


【摘要】:弗拉季米尔·纳博科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纳博科夫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和60部短篇小说(其中50部用俄语创作,10部用英语创作)。作为一个在俄罗斯生活了二十年的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不可避免地受到俄罗斯传统文化,特别是白银时代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影响。其中俄罗斯象征主义的“彼岸”理念是他创作的首要主题,这一主题渗透在他所有主要作品之中。《庶出的标志》是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之后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一度被当作政治小说被批评家广泛研究,但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将从“彼岸世界”的角度来探讨小说的思想。本文作者认为,在该小说中,女主人翁奥格对“彼岸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体现了一个“奥格化”的“彼岸世界”。 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纳博科夫一生坎坷的经历,综述了国内外纳博科夫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探讨了《庶出的标志》中“奥格化彼岸世界”的特征。这部小说中的“彼岸世界”是女性化的,是光明的。象征了纳博科夫内心对祖国母亲的眷恋。第三章分析了女主人翁奥格在“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的连接作用。女主人翁奥格通过各种方式出现在他的丈夫和儿子的现实生活中,给他们以提醒和慰藉。第四章是对小说结局的阐释,本文认为,小说结尾女主人翁奥格和她的丈夫和孩子在“彼岸世界”团聚了,为一家人在“彼岸世界”的团聚埋下了伏笔。这一结局映射出作家纳博科夫的愿望,纳博科夫在现实中不能回归祖国,但是,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他实现了这个梦想。第五章是结论,它重申了文章的主旨,即纳博科夫通过塑造一个“奥格化”的“彼岸世界”,表达了一名流亡作家渴望回归祖国的愿望。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庶出的标志》 彼岸世界 奥格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9
  • 1. Introduction9-17
  • 1.1 Vladimir Nabokov's life and Bend Sinister9-12
  • 1.2 Literature review12-16
  • 1.3 Focus and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16-17
  •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galized" Otherworld17-23
  • 2.1 Femininity of the "Olgalized" Otherworld17-21
  • 2.1.1 Females related to the Otherworld17-18
  • 2.1.2 The pregnancy motif18-21
  • 2.2 Brightness of the "Olgalized" Otherworld21-23
  • 2.2.1 Darkness of the totalitarian society in Bend Sinister21
  • 2.2.2 Bright colors on particular occasions21-23
  • 3. Olga as the Connector between This World and the Otherworld23-30
  • 3.1 Olga's Otherworldly presence to Krug and David's life23-24
  • 3.2 Olga's contact with Krug24-26
  • 3.3 Olga's warning of dangers26-30
  • 4. Family Reunion in the Otherworld30-37
  • 4.1 Krug's entrance into the Otherworld30-33
  • 4.1.1 Krug's epiphany30-31
  • 4.1.2 Krug's last dream31-33
  • 4.2 Family reunion in the Otherworld33-37
  • 4.2.1 The image of "three"33-34
  • 4.2.2 The painting of "The House of Cards"34-37
  • 5. Conclusion37-39
  • Bibliography39-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铁池,赵槟;囚禁与抗争——试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于晓丹;纳博科夫其人及其短篇小说[J];外国文学;1995年02期

3 于晓丹;《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J];外国文学;1995年01期

4 张鹤;寻找—幻灭—超越——纳博科夫小说主题探微[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李小均;纳博科夫翻译观的嬗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寇才军;飘洋过海的俄罗斯蝴蝶──纳博科夫和俄罗斯白银时代[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7 戴晓燕;纳博科夫在中国[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王卫东;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9 陈平;火焰为何微暗?——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评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10 刘佳林;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924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24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