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切支丹物”中爱的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0:09
本文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切支丹物”中爱的主题研究
【摘要】:“爱”是芥川龙之介在“切支丹物”中所探讨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芥川龙之介终生所思考的问题之一。“爱”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基督教认识的变化过程,反映出作家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有着独特的研究意义。因此笔者将芥川“爱”的主题作品作为着眼点,同时与传统基督教思想中的“爱”观相对比,探讨芥川“爱”的观念的独特之处。 “爱”在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基督教神学观念中认为爱有不同类型,主要体现在旨趣相异且不可调和的两种:“圣爱”和“欲爱”,前者代表基督教信仰的根本精神,是体现基督教独特性的爱的类型;后者则代表古希腊人文传统,是体现人本中心的爱的类型。芥川龙之介的“切支丹物”作品中,对这两种爱的类型都有所涉及。其“爱”的主题作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圣爱”主题,这一类作品中,芥川塑造了大量践行圣爱观念的基督徒形象,如《于连·吉助》中的吉助、《基督徒之死》中的罗连卓等。二是“圣爱”与“欲爱”杂糅型主题,这一类作品表现出以上帝为中心的“圣爱”与以个人为中心的“欲爱”相杂糅的特点,如《圣·克利斯朵夫传》、《南京的基督》等。三是“圣爱”与“欲爱”冲突型主题,这一类作品突出表现“圣爱”与“欲爱”之间的矛盾冲突,如《阿吟》、《尾行了斋备忘录》、《邪宗门》等。 “爱”的观念在基督教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圣经》文本中的上帝对人之爱或人对上帝的爱,经过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等基督教神学家的阐释,成为一种抽象化、超越化的观念,他们把“圣爱”的观念提升到基督教信仰的最高理论,使“圣爱”观念成为基督教神学与文化的核心。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影响,世俗的“欲爱”受到肯定。从而影响到基督教的宗教改革,使得基督教更多地关注人的本性和自由。 在上述三种类型作品中,芥川对“圣爱”的认识理解主要来源于基督教传统观念,并沿用了传统中的爱的观念。但是,芥川对爱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宗教角度,而从基督教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角度进行思考,具有独特之处和创新之处。首先,芥川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作家,注重在文学技巧方面进行创新。其次,在“爱”的主题作品中,体现了芥川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认知过程,,同时表现出他对这一外来文化的思考。再次,芥川也对日本传统文化进行思考。日本文化在与基督教文化产生冲突碰撞时,面对基督教文化这一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了独特的同化力。 芥川“爱”的主题作品在对传统基督教观念进行继承和创新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爱”的独特理解。芥川的“爱”观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芥川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是一种“辩证之爱”,他采用了辩证法的方式来看待“爱”的观念。在表现“爱”的同时,也对“爱”的对立面予以关注,展现出爱的转换与复杂性。二是芥川对“至纯之爱”进行关注与表现。除了表现基督教观念之中无私的“圣爱”,也对传统观念中无私的亲情之爱予以肯定。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圣爱 欲爱 本土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3.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9
- 一、 研究现状11-17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4-17
- 二、 研究意义17-19
- 第一章 芥川龙之介作品与“爱”的主题19-35
- 一、 “爱”——贯穿芥川人生与作品的主线19-25
- (一) 侧面反映爱的主题21-23
- (二) 正面表现爱的主题23-25
- 二、 芥川“切支丹物”中“爱”的主题分类25-35
- (一) “圣爱”主题26-28
- (二) “圣爱”与“欲爱”杂糅型主题28-31
- (三) “圣爱”与“欲爱”冲突型主题31-35
- 第二章 芥川“切支丹物”对基督教爱的观念的继承与创新35-55
- 一、 传统基督教思想中对“爱”的认识35-45
- (一) 《圣经》文本中“爱”的观念35-38
- (二) 教父时代至中世纪盛期的“爱”的观念38-42
- (三) 中世纪后期至文艺复兴时期“爱”的观念42-45
- 二、 芥川“切支丹物”中对基督教爱的观念的继承与创新45-55
- (一) 继承之处45-47
- (二) 创新之处47-55
- 第三章 芥川龙之介“爱”观的独特性55-67
- 一、 辩证之爱55-60
- (一) 圣爱与伪信仰的糅合55-58
- (二) 爱与恨的复杂转换58-60
- 二、 至纯之爱60-67
- (一) 母爱之纯60-62
- (二) 圣爱之纯62-67
- 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珍;;芥川龙之介的亲情观——以《点鬼簿》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2 王鹏;;芥川龙之介“切支丹物”的艺术性[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3 王瑞;;试论俄狄浦斯情结对芥川龙之介产生的影响——从与中国《杜子春传》的比较说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胡毅美;;《基督徒之死》新释——殉教文本下的潜文本[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章海山;超越的爱──孔子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爱观念比较[J];孔子研究;1995年01期
6 王鹏;;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芥川“切支丹物”——以《信徒之死》为例[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邹波;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思想[J];日本学刊;1998年06期
8 李韦;;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渊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唐琼;盲点的破壳——近十年来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任常毅;张达;;芥川龙之介与其周围的女性——关于芥川之死[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929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2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