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更迭与人生之旅的契合——狄金森诗歌中的圆周意象
本文关键词:昼夜更迭与人生之旅的契合——狄金森诗歌中的圆周意象
【摘要】: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了大量描述日出日落、正午黑夜等自然现象的诗歌。昼夜交替所构成的循环为狄氏诗歌中的圆周意象提供了重要例证。通过分析晨昏更迭与人生之旅的生死周期相对应的内在关联,为狄金森一生遥望的主题"死亡与永恒"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圆周 昼夜更迭 死亡 永恒
【基金】: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YETP0584)成果之一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狄金森诗歌研究”(ZY122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2
【正文快照】: 一、引言美国十九世纪思想家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写道,“从令人屏住呼吸的正午到鬼魅魍魉的午夜,自然的每一个时刻和变化都与心灵的不同情绪相对应”[1]。深受爱默生影响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以自然现象投射于人之生命为视角,书写大描述岁月枯荣与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怡萌;;圆周视阈下的死亡与永恒——解谜狄金森诗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01期
2 白锡汉;;狄金森诗中圆的意象[J];文教资料;2010年2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怡萌;;圆周视阈下的死亡与永恒——解谜狄金森诗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蒲隆,刘晓晖;艾米莉·狄金森:谜一样的诗[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顾晓辉;上帝与诗人——试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郑淑娟;;狄金森的诗歌中的圆周世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周平;;爱米莉·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中的边缘性[J];国外文学;2008年03期
5 白锡汉;;狄金森诗中圆的意象[J];文教资料;2010年29期
6 史迹;兰萍;;试论狄金森第754首诗的语境与哲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洪川;艾米莉·狄金森与美国现代派诗歌[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曹喜梅;;唱给自己的心——评爱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艺术[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6期
3 王好强;;静观灵魂——爱米莉·狄金森和她的诗歌创作[J];译林;2008年02期
4 张靖;如歌的行板──狄金森与席慕蓉诗歌比较[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02期
5 朱曼华;美国杰出的女诗人狄金森[J];译林;1988年03期
6 贺萍;寂寞中放歌——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主题浅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范春香;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创作主题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洪流;狄金森的圣事意象与信仰追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杨甸虹;诗与思——论狄金森与沃兹沃斯的心灵契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10 彭静,郑佩伟,张景玲;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死亡诗[J];职大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小香;;无名的狄金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庆云;孤独是件困难的事[N];中国保险报;2002年
2 朱莉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袭人的寂寞传达诗歌的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保平;伟大的格局[N];辽宁日报;2008年
4 孙康宜;不要让哈利·波特文学盲目取代传统儿童文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薛忆沩;在黑暗中窥探[N];南方周末;2007年
6 絮姬;最美丽的萨福[N];黑龙江日报;2004年
7 周瓒(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萨福”:传统中的传统[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金娥;孤寂的风景: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D];山东大学;2011年
2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和平;狄金森诗歌汉译中的意义流变[D];北京大学;2012年
2 马静;狄金森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朱琼敏;突破有限—论艾米莉·狄金森的“私发表”[D];复旦大学;2012年
4 赵静;一个自由奔走的灵魂[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姗;解读艾米丽·狄金森死亡诗歌中信仰的转变[D];山东大学;2012年
6 刘焱;狄金森作品中的“主人”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袁媛;惠特曼与狄金森诗作中的“美国精神”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贺娜;原型理论解读分析艾米丽·狄金森的内心世界[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向荣;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琼贤;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生态解读[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0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30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