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的《抵达之谜》
本文关键词:“近距离”的《抵达之谜》
【摘要】:奈保尔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距离"思想,主要特点是文学叙事体现作家的"现代敏感性",表现作家的道德感,反映时代最典型特征,从而逼视历史,与真理对话。这种创作思想在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表现为作家以同名画作为切入口,深刻思索自己30多年的创作生活以及对历史生命和死亡的宗教性的感悟,不仅向我们昭示作家已批判性地接受英国文化并融入其中,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想者的对"抵达"的最深层次的领悟,充分彰显作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以自我为范本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独到体悟和深刻的人文思索。
【作者单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
【关键词】: 奈保尔 抵达 近距离 现代敏感性
【基金】:2012年浙江省哲社科规划课题《奈保尔思想研究》(12JCWW04YBM)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1932-)是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印度裔英籍作家,瑞典文学院因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阮学勤,2002)而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奈保尔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距离”(close writing)思想,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维平;;从未抵达吗?——破解《抵达之谜》[J];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梅晓云;V.S.奈保尔:从未抵达的感觉[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曦霞;;超现实的隐喻之谜——奈保尔创作思想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李宗;;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奈保尔其人其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赵祥凤;;《抵达之谜》的“模仿”主题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4 杜维平;;从未抵达吗?——破解《抵达之谜》[J];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5 聂薇;;解读《抵达之谜》形式之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俞曦霞;;《抵达之谜》和奈保尔的批判意识——《抵达之谜》的叙事学解读[J];名作欣赏;2011年15期
7 郑志华;;象征与隐喻:《抵达之谜》意蕴阐释的无穷格局[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林瑛;;奈保尔的抵达与未抵达之谜[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9 龙丹;;走向离散身份认同——对位阅读奈保尔的《抵达之谜》[J];名作欣赏;2014年18期
10 戴玉;;从《河湾》看奈保尔对文化身份的不懈追求[J];青年文学家;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俞曦霞;V·S·奈保尔后期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玲;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绍华;奈保尔小说的叙事艺术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诗颖;抵达的顿悟[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黄伶俐;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D];重庆大学;2013年
5 王文婷;奈保尔作为离散作家的自我成长—对文化身份的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晓云;V.S.奈保尔:从未抵达的感觉[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方宸;;“流亡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评奈保尔的《半世浮生》和《神奇的种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海舟子;;一部半个世纪后面世的珍贵文学资料——维·苏·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2期
5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6 周长才;奈保尔的最新小说——《半生》[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7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9 杨中举;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雪;“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胡芳;从疏离到亲近[D];苏州大学;2009年
8 俞曦霞;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6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4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