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民族歌剧《运河谣》艺术特征探析

发布时间:2017-10-12 18:39

  本文关键词:民族歌剧《运河谣》艺术特征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歌剧 运河谣 艺术特征 民族性 音乐性与戏剧性 悲剧性


【摘要】:本文以近两年国家大剧院新排演的民族歌剧《运河谣》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性、音乐性与戏剧性、悲剧性三方面内容出发,以作曲、作品分析、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表演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歌剧内部重唱、合唱、独唱等体裁的作品为内容载体,分别对歌剧中民族文化的彰显、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展开、艺术形象的塑造及女性主题的审美进行初探,总体分析了这部歌剧的艺术特征。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绪论主要包含了本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并简单介绍了运河的文化历史及歌剧《运河谣》的剧情。第一章从文化与音乐视角探析了《运河谣》民族性的彰显,分别从运河的文化形象、主人公的音乐形象及交响乐的民族化角度进行阐述。第二章到第四章进行了音乐性与戏剧性发展的研究,第二章侧重于总体创作手法,主要分析了《运河谣》音乐性与戏剧性的表达,分别从运河和爱情两个主题分析了音乐与戏剧贯穿的手法,并探索了宣叙性的创作手法在音乐与戏剧发展中的表现。第三章和第四章则主要以重唱和合唱两种体裁为论证具体论述歌剧音乐与戏剧的艺术特征。第三章分析了歌剧中的重唱,将其内部重唱作品分为抒情性重唱与戏剧性重唱两种类型并分别阐述其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戏剧张力的体现。第四章分析了歌剧中的合唱,从交响乐的戏剧功能及和声调式运用特点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合唱的戏剧性展开及音乐性发展特征。第五章分析了女主人公艺术形象的悲剧性审美特征,从民族歌剧女性主题的纵向发展脉络和中西方女性悲剧主题的横向对比着眼,探析了这部歌剧中的女性主题及女主人公悲剧形象的审美特点,并对女主人公悲剧唱段独唱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第六章则以前文三部分的总体特征为理论指导,分别从民族文化、音乐本体和形象审美三个角度总结了对这部歌剧艺术特征的分析给演唱者舞台实践带来的意义。
【关键词】:歌剧 运河谣 艺术特征 民族性 音乐性与戏剧性 悲剧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1
  • (一)研究领域7-8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8
  • (三)运河历史8-9
  • (四)歌剧《运河谣》剧情简介9-11
  • 一、《运河谣》的民族性创作特征11-17
  • (一)运河文化形象的民族特征11-13
  • (二)主人公音乐形象的民族特征13-14
  • (三)交响乐伴奏的民族化处理14-17
  • 二、《运河谣》中音乐性与戏剧性的表达17-22
  • (一)音乐与戏剧的贯穿发展17-19
  • (二)宣叙性手法的运用19-22
  • 三、《运河谣》中重唱的艺术特征22-26
  • (一)歌剧重唱的音乐性与戏剧性简述22-23
  • (二)重唱的音乐情感表达——抒情性重唱23-24
  • (三)重唱的戏剧张力体现——戏剧性重唱24-26
  • 四、《运河谣》中合唱的艺术特征26-33
  • (一)合唱的戏剧性展开及交响乐的戏剧功能26-29
  • (二)合唱的音乐性发展及和声调式的运用特点29-33
  • 五、女主人公艺术形象审美的悲剧性33-42
  • (一)《运河谣》的女性主题33-35
  • (二)女主人公悲剧形象审美的中西融合35-39
  • (三)女主人公悲剧唱段艺术特征39-42
  • 六、总述歌剧《运河谣》艺术特征的探析对演唱者的重要意义42-46
  • (一)民族文化的宏观把握是理解作品的前提42-43
  • (二)音乐本体的全面分析是深入作品的关键43-44
  • (三)形象审美的认知提升是诠释作品的核心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91
  • 致谢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斌;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思考[J];四川戏剧;2005年02期

2 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8年S1期

3 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回顾与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陈芳;;刍议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5 张振江;;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6 唐红英;;对中国民族歌剧历史和发展的思考[J];大舞台;2011年11期

7 郭克俭;;“民族歌剧”名实及其他[J];歌唱艺术;2012年12期

8 赵怡轩;;一切技巧为戏剧服务——也谈“民族歌剧”的是与非[J];歌唱艺术;2012年12期

9 智艳;;“民族歌剧”概念和本体形态特征浅论[J];歌唱艺术;2012年12期

10 孙慧双;发展民族歌剧之我见[J];人民音乐;199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刊;;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苏武》[A];中国演员:2013年第5期 总第35期[C];2013年

2 包钢;;彝剧表演艺术应当走新路[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新龙;再攀民族歌剧新高峰[N];湖北日报;2011年

2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杨明明;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探悉[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梁若冰 本报通讯员 杨烁;繁荣民族歌剧的责任与坚守[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郑长宁 实习生 张涵;民族歌剧振兴之路如何走?[N];天津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张海君;《悲怆的黎明》中国民族歌剧新尝试[N];中国艺术报;2001年

6 彭宽;《木雕的传说》:为民族歌剧增添新风景[N];中国艺术报;2007年

7 赣文;聚焦民族歌剧 专家热议《回家》[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魏劲松 实习生 柳洁;彰显经典魅力 焕发崭新生机[N];经济日报;2010年

9 王祖皆;民族歌剧的强大生命力[N];文艺报;2011年

10 魏银久;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民族歌剧舞剧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大学;2009年

2 张谊婷;试论中国戏曲元素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移植生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4 吴静;论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发展的作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边疆;中国民族歌剧女性形象塑造之唱腔演进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杨辉;从歌剧《木兰诗篇》窥探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D];山西大学;2014年

7 田福颖;论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8 林勇;山东省立剧院在中国民族歌剧探索中的实践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琦;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女高音咏叹调主要唱段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杨睿;《胜利时再闻花儿香》演唱解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20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020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6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