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歌剧《悲怆的黎明》女性人物角色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7 21:48

  本文关键词:歌剧《悲怆的黎明》女性人物角色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歌剧 悲怆的黎明 女性人物角色


【摘要】: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它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中国民族歌剧是借助西洋歌剧形式并且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而形成的,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不断显现出更加独立、完整的艺术特质。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迅猛发展势头下,文艺界的发展也毫不示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美好局面,可亲可佩的音乐家们和曲作家们呕心沥血地创作了大量的、新型的、精美的中国民族歌剧。一部抒情悲剧风格的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是最近十多年影响较为深远,传播力度之大的优秀作品之一。这部歌剧的成功推出,填补了当时中国民族歌剧界“10年来没有优秀新剧”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达到了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个全新水平,让中国民族歌剧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并成功地吸引了世界众多关注的目光。 本研究试图从分析中国民族歌剧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入手,在此基础上重点解读《悲怆的黎明》的音乐特征及其女性人物的塑造。最后通过本次研究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对民族歌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简述了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对歌剧《悲怆的黎明》的曲作家、创作背景、剧情进行了概述,对歌剧中的音乐结构、旋律、伴奏、和声等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着重分析塑造林梅、白云、于薇三位女性人物角色形象,分析塑造其三位女主的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 第五部分通过对歌剧《悲怆的黎明》的研究,阐发自己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歌剧 悲怆的黎明 女性人物角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0
  • 一、 研究背景7
  • 二、 相关概念界定7-8
  • (一) 歌剧7
  • (二) 中国民族歌剧7-8
  • (三) 《悲怆的黎明》8
  • 三、 研究现状8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8-9
  • (一) 研究方法8-9
  • (二) 创新点9
  • 五、 研究意义9-10
  • (一) 理论意义9
  • (二) 应用价值9-10
  • 第一章 歌剧《悲怆的黎明》概述10-15
  • 一、 民族歌剧概念10
  • 二、 歌剧《悲怆的黎明》创作背景与剧情概述10-13
  • (一) 作曲家简介10
  • (二) 创作背景10-11
  • (三) 故事情节及剧情概述11-13
  • 三、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13-15
  • 第二章 歌剧《悲怆的黎明》女性人物角色15-38
  • 一、 歌剧《悲怆的黎明》的音乐特征15-18
  • (一) 歌剧《悲怆的黎明》之音乐结构15-17
  • (二) 歌剧《悲怆的黎明》之旋律、和声及伴奏17-18
  • 二、 女性人物角色戏剧形象分析18-21
  • (一) 林梅戏剧形象分析19-20
  • (二) 白云戏剧形象分析20
  • (三) 于薇戏剧形象分析20-21
  • 三、 女性人物角色音乐形象分析21-37
  • (一) 林梅音乐形象塑造分析21-30
  • (二) 白云的音乐形象塑造分析30-34
  • (三) 于薇的音乐形象塑造分析34-37
  • 四、 小结37-38
  • 第三章 歌剧《悲怆的黎明》现实意义38-43
  • 一、 歌剧《悲怆的黎明》在中国歌剧史上的意义38-40
  • 二、 由歌剧《悲怆的黎明》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思考40-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敦广;王志华;;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2 张黎红;尹爱青;;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唐慧霞;;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J];大舞台;2013年01期

4 关峡;作曲的阐述——由创作《悲怆的黎明》所引起的对中国歌剧创作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2年02期

5 田亚茹;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年04期

6 王文;;对中国歌剧现状的反思[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2期

7 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05期

8 金顺爱;陈e

本文编号:1051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051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5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