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兆华导表演的双重结构
本文关键词:论林兆华导表演的双重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林兆华 表演的双重结构 导演的双重结构 叙述
【摘要】:中国现当代戏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发展了的三十多年,实验与先锋剧场是戏剧在美学层面最重要的一环,而林兆华是唯一贯穿这三十年的戏剧创作者与革新家。林兆华在戏剧创作与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精辟演绎,为他积累并奠定了在当代戏剧界不可替代的地位。就其作品而言也经常引发思想和美学上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多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创造传统戏剧与西方现代戏剧的融合与冲突上。笔者通过多年来对林兆华剧场作品的探究和梳理,认为其剧场作品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导表演的双重结构。而这一特点在林兆华的创作与革新过程中表现的最为突出。林兆华作为导演的创作大体分为1982年之前和1982年之后。1982年之后又可分成九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至今。1982年之前共创作四部作品,全部是现实主义的,从1982年的《绝对信号》开始林兆华走向当代剧场美学的探索之路。1982年从与高行健合作开始,林兆华就已经提出表演的双重概念,当时这种概念是模糊的,高行健的剧本已经跳脱了现实主义文本的结构,作为导演在寻找诠释方法时,林兆华凭借其对表演的敏感直觉,认识到必须要在表演上作突破,作品才能在根本上有改变。后来与高行健合作的《车站》,直到1985年二人合作完成《野人》,早期的这三部作品对林兆华对表导演的认知以及剧场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行健的文本以及对表导演的敏感引燃了林兆华的创作天赋。《哈姆雷特》1990版本,开启了林兆华的第二个创作篇章,从1990年开始林兆华提出“第二主题”、“导演的双重结构”。并开始有意识的将“表演的双重结构”和“导演的双重结构”融合,直到《建筑大师》的完成,林兆华剧场美学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8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海亮;;导演应该有第二主题——论林兆华改编剧的成绩与策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悖谬的世界——2010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J];艺术评论;2011年01期
3 林连昆;我喜欢林兆华这样的导演[J];戏剧报;1985年02期
4 马中骏;猜测林兆华——心理分析训练笔记[J];中国戏剧;1988年12期
5 李樱;;林兆华 《盲人》就要干明眼人的事[J];三月风;2008年05期
6 意达;;林兆华:欲罢不能老戏瘾[J];新天地;2009年11期
7 粲然;最后的话剧贵族?——专访导演林兆华[J];新闻周刊;2003年41期
8 林兆华 ,田沁鑫;林兆华自白[J];天涯;2001年04期
9 刘华平;林兆华和堂吉诃德[J];新闻周刊;2001年11期
10 陈吉德;每一次创造都是一次涅i谩终谆踇J];四川戏剧;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傅谨;;“故事新编”与“万家灯火”[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陈淑华;;先锋戏剧“热”后的“冷”思考[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树 张星;林兆华: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N];天津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徐馨;林兆华的“大问号”[N];人民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高艳鸽;没有一个人能把林兆华说清楚[N];中国艺术报;2012年
4 藏志;“明星话剧”之外的戏剧更需关注[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文继红;林兆华:戏剧舞台的守望者[N];辽宁日报;2005年
6 水晶;空中的梦想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本报记者 孟蔚红;林兆华:我超越不了我的1990[N];成都日报;2009年
8 水晶;我们的戏剧缺少什么?[N];北京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星;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戏剧[N];天津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石岩;“只有我的手电筒能决定哪些人亮相”[N];南方周末;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任东岳;论林兆华导表演的双重结构[D];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2 高沁;舞美的力量[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曾慧林;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驰;论林兆华的导演艺术特色及其成因[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赵靖夏;焰火、涅盘与自由戏剧观[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6 薛支川;先锋的可能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02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0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