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起源辨析
本文关键词:东北秧歌起源辨析 出处:《戏剧文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东北秧歌 萨满神歌 萨满教 地域文化特征 起源 研究者 二人转 非物质文化遗产 祭祀活动 高跷
【摘要】:正东北秧歌以"扮相丑怪,歌舞滑稽"及较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与陕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齐名。其中,有代表性的"抚顺地秧歌"、"海城高跷"秧歌、"辽西高跷"秧歌、"上口子高跷"秧歌、"盖州高跷"秧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些秧歌的起源却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Abstract]:The northeast Yangko is famous for "dressed up as ugly, singing and dancing funny" and for its strong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m, the representative "Fushun Yangko" is known as Yangko in Shantung, Yangko in Shandong and Yangko in Hebei. "Haicheng stilts" Yangko, "Western Liaoning stilts" Yangko, "Shangkou stilts" Yangko, "Gaizhou stilts" Yangko has been list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However, the origin of these Yangko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of concern to researchers.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和字[2009]第8号)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25
【正文快照】: 东北秧歌以“扮相丑怪,歌舞滑稽”及较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与陕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齐名。其中,有代表性的“抚顺地秧歌”、“海城高跷”秧歌、“辽西高跷”秧歌、“上口子高跷”秧歌、“盖州高跷”秧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些秧歌的起源却一直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和平;由萨满神器看满族原始经济生活[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04期
2 胡卫军;付黎明;;萨满神帽造型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4期
3 赵凤山;;东北大秧歌与地域文化[J];满族研究;2005年04期
4 杨朴 ,李艳荣;二人转与东北大秧歌与牛河梁女神(上)——对二人转舞蹈构型的一种“原型”研究[J];戏剧文学;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宝刚;;郭店《老子》“绝巧弃利”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徐陶;;《广韵》异体字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谢建防;;从汉字透视古代丧葬文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曹萌;《红楼梦》文化批评的反传统特征与清朝的“首崇满洲”[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5 赵川;;论先秦儒家的见义勇为思想[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珂;;试论中国陶瓷的纹饰与中国书画的关系[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施维纳;;浅谈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本土民间舞蹈的教学发展[J];北方音乐;2012年05期
8 谢燕平;;汉字图形在现代标志中的嬗变与拓展[J];包装工程;2007年12期
9 李莉;;涵化:清入关后的满汉文化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颖;;二人转表现形式及传承方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瑶华;;“间意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阎成立;张倩;;满族萨满舞蹈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汪德涛;;摩擦学发展史话[A];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创立4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4 王鸣;张强;;清末女装色彩文化与当代流行价值[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玲;赵京生;;《内经》针灸概念术语的文化诠释[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关凯;;让民族成为政治工具:反思清帝国的跨文明统治[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7 关凯;;地域、历史与文化认同:满族经验[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王鸣;;新格、清新与唯美——解析清朝晚期女装色彩装饰[A];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9 于洪;;藏传佛教在北京地区的传布——以白塔寺功能变迁为例[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10 张云涛;;试论潭柘寺宗教与传承[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相地”与“借景”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于家富;清乾隆朝强化“国语”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青山;法式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孙慧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舞蹈结构及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8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寒凝;现代家具的色彩意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2 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丽;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教学网站平台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资小建;同构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伟;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品牌创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段洁琼;含比喻义双音并列复合词之教学探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小姣;朝鲜族萨满教巫舞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殷艳杰;论皴法在当代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10 王乔;现代汉语“X点”族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振才;萨满的扮象和神器[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梅;;东北秧歌舞与二人转[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09期
2 北晚;;铁岭秧歌戏乡音二人转[J];北方音乐;2006年07期
3 张富秦;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及审美特点[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4 于晓江;冯旭;;东北秧歌戏[J];中国摄影家;2006年01期
5 杨朴;;二人转与萨满跳神[J];戏剧文学;1994年Z1期
6 朱剑波;;东北萨满服饰文化价值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王瑞华;;从《傲蕾·一兰》看黑龙江流域原生态服饰[J];电影文学;2010年24期
8 张希玲;;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艺术教育;2007年03期
9 张芳;;陇东秧歌与东北秧歌的异同[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阿利;;陕派地域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流变(上)[J];唐都学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丹;;中美肥皂剧之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顾聆森;;富有生命力的继承与创新——评昆剧《张协状元》[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3 林汝德;;桂东南艺术奇葩——牛娘戏[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潘德龙;;罗店龙船独特风格的成因初探[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张,
本文编号:1387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8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