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易俗人百年不变的情怀与魂魄——秦腔《易俗社》创作手记
本文关键词:抒写易俗人百年不变的情怀与魂魄——秦腔《易俗社》创作手记 出处:《当代戏剧》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易俗社 戏曲剧目 民族戏曲 戏曲作品 拜师学艺 孙仁玉 世界贡献 戏剧史 唐虎臣 戏曲文化
【摘要】:正一细细算来,编创秦腔《易俗社》是我执导的第50台戏曲剧目。这么多年的创作实践,一直想为戏曲人编创一台表现他们自己生活的戏曲作品。在当下诸多的艺术门类中,民族戏曲以及她的从业者们也许是最寂寞、最艰难、最清贫、最执著,同时也是蕴含中华民族最丰富、最精粹、最独特、最可能为世界贡献资源的宝藏和群体。他们幼年拜师学艺,冬练三九、夏练三
[Abstract]:A thin, creative Shaanxi < yisushe > I directed fiftieth Taiwan Opera repertoire. The creation of so many years of practice, people always want to create a platform for the opera performance of their own lives. At present many works of opera art, National Opera and her practitioners may be the most lonely. The most difficult, the poor, the most persistent, but also contains the most abundant, the Chinese nation's essence, the most unique, most likely for treasures and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ey contribute resources to a young, winter training 39, summer training three
【作者单位】: 上海戏剧学院;
【基金】:“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成果”,编号:SH1510GFXK
【分类号】:J825
【正文快照】: 一细细算来,编创秦腔《易俗社》是我执导的第50台戏曲剧目。这么多年的创作实践,一直想为戏曲人编创一台表现他们自己生活的戏曲作品。在当下诸多的艺术门类中,民族戏曲以及她的从业者们也许是最寂寞、最艰难、最清贫、最执著,同时也是蕴含中华民族最丰富、最精粹、最独特、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云儒;;百年易俗社的文化意义[J];艺术评论;2012年09期
2 李季;;纪念易俗社诞辰一百周年专家座谈会纪要[J];当代戏剧;2012年05期
3 ;《我们的易俗社》拍摄花絮[J];新闻知识;2013年09期
4 武元;易俗社的新一代[J];人民戏剧;1982年11期
5 李长生;李战秋;惠京鹏;黄宗琪;石磊;;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J];陕西戏剧;1982年11期
6 刘恩瀛;;刘恩瀛的来信[J];陕西戏剧;1983年09期
7 刘文峰;;一张珍贵的戏单——易俗社第二次赴京演出实录[J];陕西戏剧;1984年05期
8 雷振中;;易俗社轶事[J];陕西戏剧;1984年05期
9 雷震中;易俗社与党组织的早期联系[J];当代戏剧;1987年06期
10 阎敏学;;易俗社早期之“演说词”[J];当代戏剧;198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建宁;西安易俗社的“血色记忆”[N];西部时报;2010年
2 记者 张哲浩 杨慧峰 潘睿;西安易俗社喜庆百年华诞[N];光明日报;2012年
3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闫敏学;回望易俗社:那支智勇抗战的文艺尖兵[N];中国艺术报;2014年
4 记者 刘振;西安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N];西安日报;2012年
5 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赵建兰;西安百年剧场易俗社开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乐文;百年易俗社 古调发新声[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潘睿 杨慧峰;古韵新生[N];光明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耿翔 贺小巍 康传义;百年易俗:经典与品牌的力量[N];陕西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万君;让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真正成为我们的骄傲[N];陕西日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在改革创新中延续文化血脉[N];陕西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立刚;民国时期易俗社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2 张妍;民国时期的易俗社与西安城市文化[D];兰州大学;2016年
3 石云杰;百年易俗社创作观念演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邱海宁;试论十七年时期易俗社的戏曲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泓;试论西安易俗社的剧目改良[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6 李晓星;1911—1937年间陕西地区文化思想[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5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1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