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云石在“海盐腔”创始及传播中的意义探微
本文关键词: 贯云石 海盐腔 汉文化 散曲 出处:《兰台世界》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首先详细阐述了贯云石与"海盐腔"之间的渊源,然后从三个方面仔细探究了贯云石在"海盐腔"创始及传播中的意义,希望能够对于"海盐腔"的研究有所帮助。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 expounds in detail the origin between the dolomite and the "sea salt cavity",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ea salt cavity" from three aspects,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he "sea salt cavity".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分类号】:J8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振林;;论海盐腔的起源及在南戏发展中的地位[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梁扬;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的双子星座——论贯云石和薛昂夫的创作成就[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郭全芝;;两极相依,互衬互托——析贯云石的散曲艺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郭全芝;在汉民族散曲韵律技巧中别出机杼──谈维吾尔作家贯云石散曲的用韵[J];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02期
5 宿月;;贯云石散曲的独特风格与他的民族个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张晓东,赵琴;元曲泰斗贯云石散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菊艳;北方民族文化视野中的贯云石散曲[J];北方文物;2002年03期
2 孙小花;;海盐腔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3 吴国富;贯云石“卖药”及其他[J];娄底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苏蓓蕾;;翩翩贵公子的生命历程——比较贯云石和纳兰性德的思想与作品的异同[J];青春岁月;2013年06期
5 周礼静;;论贯云石曲论与曲作的雅化追求[J];文教资料;2012年2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晓辉;明代昆曲文本与刊刻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王伽娜;元大都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史庭宇;元代湖南散曲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4 刘丽丽;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交游”考述[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波;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姬茜;贯云石散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维民;;论贯云石对汉文化传统的接受[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陈定謇;海盐腔创始人考辨[J];艺术百家;1994年02期
3 谢真元;略谈贯云石散曲的艺术风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4 柴剑虹;;维吾尔族文学家贯云石[J];中国民族;1981年05期
5 李金坤;;芦花被中别有春——贯云石《芦花被》诗及其接受论略[J];名作欣赏;2007年11期
6 张玉声;贯云石何慕陶渊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郝延霖;贯云石两篇序论内容的蠡测[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7年04期
8 郝延霖;贯云石散曲创作分期问题的探索[J];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02期
9 王菊艳;北方民族文化视野中的贯云石散曲[J];北方文物;2002年03期
10 王丽娜;杜维沫;;林恩的学术专著《贯云石》评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延霖;;贯云石生平焦点问题的评析[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2 郝延霖;;贯云石两篇序论内容的蠡测[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3 宣景文;;试论汉文化心理与谚语的语言模式[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郝延霖;;贯云石散曲创作分期问题的探索[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5 曹岩;品峥;新华;法舜;;略论江苏的古都和汉文化精粹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夕佳;;试论宋辽文化融合中的出版物作用[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7 黄宝栋;;回汉文化融合的结晶——养生保健探微[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霍巍;;中心与边缘:汉文化的扩张与变异——以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刻为例[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冬;;汉文化给美术教学的启示——游汉城观汉舞[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10 蓝达居;;霞浦县畲族节俗述议[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昌琦;打造更高平台 搭建更大舞台[N];徐州日报;2007年
2 海宝明;回族同胞身上的汉文化烙印[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何农 王青;巴黎街头汉文化也流行[N];中国商报;2000年
4 惠济区政府副区长 陈智勇;惠济区古汉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N];郑州日报;2009年
5 记者 常炳章 杨成;永城被初步定为汉文化研究基地[N];商丘日报;2009年
6 全景扬;徐州继续打造两汉旅游品牌[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秦建莉;弘扬汉文化 展示新徐州[N];徐州日报;2007年
8 王保平;汉阳陵,,展示汉文化的旅游胜地[N];陕西日报;2002年
9 秦延安;汉江:传承汉文化的绿丝带[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周旭勇;奇台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相互融合的特色文化[N];经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研究(1884-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胜冰;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邓玲;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肖健一;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俊;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刘彦明;李奎报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叶成勇;黔西滇东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D];云南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闻晓;从《传奇新谱》看汉文化对越南语言文学的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刘丽丽;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交游”考述[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春红;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毛世帅;以身份理论阐释中国文化中的面子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婧;大汉上林苑旅游文化的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陈林;汉文化对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影响[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7 潘会敏;中甸汉文化史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8 万玮敏;汉语异议表达礼貌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郝囡;徐州汉文化装饰艺术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15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1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