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图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京剧、昆曲为例
本文选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主题图 ; 参考:《图书情报工作》2015年14期
【摘要】:[目的 /意义]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组织以网站为载体,多采用传统树状或星状链接进行导航,且以地域分割,无法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弱化了其价值。采用新技术合理组织非物质文献遗产信息资源对非物质文献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基于主题图理论和方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主题图模型,并以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昆曲为例,辅以Ontopia主题图开发工具,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主题图的生成及组织效果。[结果 /结论]主题图不仅能够合理、全面地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还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流派发展等特殊属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Abstract]:[purpose /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organ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based on the website, and most of them use traditional tree or star links for navigation. Moreover, they are divided into regions and cannot fully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eaken its valu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ublicity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heritage to use new technology to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heritage.[method / process]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opic map, a thematic map mode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established. Taking Beijing Opera as a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unqu Opera as an example, supplemented by Ontopia theme map development tools,Demonstrate the generation and organization effect of the subject ma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resources.[results / conclusion] the thematic map can not only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asonably and comprehensively, but also visualize the historical origin, heritage, genre development and other special attribut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G254;J8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秀如;杨永川;闫红丽;;主题图在公安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年04期
2 李纲;王忠义;;基于语义的共词分析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12期
3 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保护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5期
5 李清茂;;基于主题图的旅游文献组织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艳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2 王敏;;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探析[J];传承;2012年08期
3 李砚哲;;论全球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运作[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4 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5 王汝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特殊性研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6 曹连明;;《穿戴题纲》与故宫藏清代戏曲服饰及道具[J];故宫学刊;2014年02期
7 王淑梅;杨柳;;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探究——以保定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年34期
8 辛儒;王海;;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特质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河北科技图苑;2007年05期
9 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述[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丁春华;;《琼林宴》故事流变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D];武汉大学;2011年
4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郝成文;《昭代箫韶》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飞;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戴和冰;清代北京高腔考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乐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龙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周伟;基于主题图的Web资源组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雅馨;威县乱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杨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祁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外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慰东;清末民初女伶的崛起谫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9 卞冀;清代宫廷承应戏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龚昌菊;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明玲;王建涛;;国内主题图应用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0年02期
2 柏青莲;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旅游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2期
3 徐颂;翟军;沈立新;杨赞;王庆连;刘芳;;基于主题图的城市信息门户知识导航[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04期
4 卢华语;旅游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刍议[J];旅游学刊;1999年S1期
5 马费成;望俊成;陈金霞;胡超;;我国数字信息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共词分析透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04期
6 谢彩霞,梁立明,王文辉;我国纳米科技论文关键词共现分析[J];情报杂志;2005年03期
7 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年05期
8 苏娜;;基于共词分析的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主题及进展分析[J];情报杂志;2009年06期
9 张玉涛;夏立新;;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年07期
10 艾丹祥,张玉峰;利用主题图建立概念知识库[J];图书情报知识;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茜;XTM主题图与知识组织体系互操作[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瑾慎;;“衡州花鼓戏”源流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1747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4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