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奎生平史实考辨——兼论戏曲史中的“张二奎现象”和“口述史料”的运用
本文选题:张二奎 + 《王钟霖日记》 ; 参考:《戏曲艺术》2015年04期
【摘要】:京剧"老生三杰"之一的张二奎其生平富有传奇性。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其生平、家世等诸多史实之记载皆存有争议。其中学术界对其卒年之研究分歧较大。分研读宋学琦和王政尧发现的f平署档案后可以断言,档案无法作为效证据来论证张二奎的卒年。而根据新发现的《王钟霖日记》可以明确知道张二奎的卒于咸丰十年(1860)七月间,其出生于平民家庭,非书香世家,本人曾在兵部武库司当学员,未尝任工部都水司经承一职。张二奎以票友身份下海后,诱发京师诸多票友下海,形成"张二奎现象"。此现象之根源在于下海唱戏的高额收入及名动天下的荣耀。对脉脉的生平及其所撰《张二奎传》考证和分析,可以肯定口述史料的运用是张二奎生平诸多争议的源头。戏曲史的研究需要将口述史料与纸质文献、音视频文献等多形态文献相结合方能推进研究之深入。
[Abstract]:Zhang Erkui, one of the three talents of Beijing Opera, is legendary. Throug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combing, we can know that its life, family and many other historical facts are controversial.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year of death is quite different. After studying the files found by Song Xueqi and Wang Zhengya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rchives can not be used as effective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Zhang Erkui's year of death. According to the newly discovered "Wang Zhonglin Diary", it is clear that Zhang Erkui died in Xianfeng ten years and 1860) in July, he was born in a civilian family, not a scholar's family. I was a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Armed Services, and I never took up a post in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fter Zhang Erkui went into the sea as a voting friend, he induced many of his friends to go to sea, forming the "Zhang Erkui phenomenon". The root of this phenomenon lies in the high income of Xianhai opera and the glory of the world.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life of pulse and the biography of Zhang Erkui can confirm that the use of oral historical data is the source of many disputes about Zhang Erkui's life. The study of drama history needs to combine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paper literature, audio and video document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戏曲发展史”(项目号:15CZW04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及文献研究”(11&ZD1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征;;民间色彩文化元素在京剧脸谱艺术中的有效应用[J];大众文艺;2012年08期
2 王少敏;论图书信息资料对剧目创作的重要性[J];甘肃科技;2004年03期
3 卢永和;;胡怀琛与《尝试集批评与讨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王新磊;;谈豫剧五大名旦的唱腔特色[J];北方音乐;2014年18期
5 李杰;;从法律用语看《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特点[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汪源;;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表现能力和内心情感的培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天yN;;也谈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额妆”[J];红楼梦学刊;2010年05期
8 丁厚祥;;现代绘画教学中的美学教育与艺术思维论[J];美与时代;2006年10期
9 俞淑华;;论京剧“四大名旦”的唱腔音色[J];名作欣赏;2011年33期
10 付文娟;;美学视野下的中国戏曲文化及其特征[J];芒种;2013年1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劲松;“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波;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D];上海大学;2011年
3 张维新;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5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蔚;男旦:性别反串[D];厦门大学;2007年
9 葛涛;声音记录下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田振洪;汉唐时期的损害赔偿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帆;张二奎与张胜奎[J];中国京剧;2003年08期
2 程荣华;;程长庚、张二奎卒于何年?[J];戏曲艺术;1992年03期
3 叶梓;;醉盗擒贼[J];故事世界;2011年22期
4 郦千明;;杨月楼“诱拐”案风波[J];中外文摘;2011年24期
5 李萍 ,蒋民;张二奎、刘赶三的崛起,是京剧形成的重要标志[J];中国京剧;2003年10期
6 张扶直;;“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试说余三胜、张二奎[J];文史知识;1998年07期
7 王政尧;;张二奎卒于咸丰十年之不确[J];中国京剧;2007年03期
8 赵珩;;说说北京老剧场(二)[J];世界文化;2012年06期
9 史玉屑;;“六品顶戴”从何来?[J];陕西戏剧;1980年01期
10 王永运;海派京剧的创新及特点[J];上海戏剧;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翁思再;;谭余基础论[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吴乾浩;;关(肃霜)派表演艺术的崛起[A];中国演员(2010年第1期总第13期)[C];2010年
,本文编号:1849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493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