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票房的两难:“孤岛”及沦陷期上海话剧商业化纷争
本文选题:上海 + 孤岛 ; 参考:《戏剧艺术》2015年06期
【摘要】:上海话剧在"孤岛"及沦陷后繁荣一时,其中职业演剧尤为兴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给演出市场带来了巨大动力,但戏剧的商业化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自然保全、发展了自己,反之,则自我戕害。商业戏剧过度繁荣下,轻视艺术、追求票房已然成为剧坛的重要倾向。海派文化有容乃大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商业化的腐朽气息,但真正的批评家不会避谈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商业演剧的畸形繁荣,是现代戏剧商业化纷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Abstract]:Shanghai drama flourished after the "isolated islands" and its fall, among which professional drama flourishe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as that the commercial mode of operation brought tremendous impetus to the performance market, bu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drama was a double-edged sword. Proper use of natural preser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otherwise, self-harm. Under the excessive prosperity of commercial drama,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ndency to despise art and pursue box office. The quality of the Shanghai culture is tolerant of the decayed smell of commercial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 true critics will not shy away from the objective problems and how to view the abnormal prosperity of commercial drama.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modern drama commercial disput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戏剧论争史”[项目编号11YJC760113]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现代话剧导演史论”[项目编号14CB1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耕夫;海派文化面面观[J];检察风云;2003年06期
2 李伦新,熊月之,严家栋,杨剑龙,沈善增,钱乃荣,程乃珊,陈福康,李关德,甘如饴;“海派文化”学术笔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潘光;;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上海的国际竞争力[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霍帅;;海派文化与“飘一代”[J];消费导刊;2007年14期
5 李家珉;;“世博会与海派文化的张力”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09年07期
6 张鸿雁;;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J];中国名城;2011年02期
7 谢琳;孟一坤;;浅析后世博海派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上海经济转型进程中的作用[J];江苏商论;2012年07期
8 ;海派文化及其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9 信芳;;海风最潇洒 海浪美如花——《海派文化丛书》面世[J];上海采风;2010年07期
10 陈犀禾;;论海派文化和电影的第二期发展(提纲)[J];电影新作;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锡樵;;简论海派文化和海派商业文化[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2 周光凡;;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的缘起和流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作者为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丛书》所作的总序 李伦新;海派文化姓“海”[N];文汇报;2007年
2 傅小平;“海派文化”不仅仅是怀旧[N];文学报;2007年
3 杨斌华;关注海派文化的当下性[N];中华读书报;2013年
4 记者 胡言午;上海学者探讨海派文化形成之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记者 陈丹凤 实习生 王立;重振海派文化瓶颈在哪?[N];组织人事报;2008年
6 苏秉公 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理事长、原卢湾区委副书记;中西合璧“养”出海派文化[N];上海科技报;2009年
7 瞿世镜 上海社科院终身教授;发扬海派文化 建设创新城市[N];上海科技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司晋丽;奉献海派文化 展现中国气质[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卢山;打造“冀东海派文化” 展现新唐山神韵[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息羽;海派文化能否有容乃大的一个检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游溪;“孤岛”气候与海派气质[D];上海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晓波;《申江服务导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刘安明;关于上海海派文化与住宅区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朱文佳;电视晨间节目与海派文化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傅瑜;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中海派文化的重现[D];复旦大学;2012年
5 徐佳仪;上海三十年代都市新民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袁妙丽;海派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95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9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