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获称“国剧”的论证
本文选题:京剧 + 国剧 ; 参考:《文艺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国剧"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被推出,30年代逐渐定位于对"最具代表性戏剧形式"——京剧的认定,这种认定在中国大陆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则一直持续至今。时至今日,在中国大陆中断使用半个多世纪的"国剧"概念被再度提出,根据京剧艺术曾经的社会影响广度、艺术表现深度以及人才品质高度来分析、论证,作为对"最具代表性戏剧形式"的认定,京剧获称"国剧"当之无愧。
[Abstract]:The concept of "Chinese Opera"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20s. In the 1930s, the concept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 of drama"-Beijing Opera-was gradually defined. This recognition lasted until the 1950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has continued to this day in Taiwan. To this day,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opera", which has been suspended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n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re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breadth of social influence, the depth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height of talent quality, the art of Beijing Opera has been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 of drama, Peking Opera is worthy of its name.
【作者单位】: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分类号】:J8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峰玉;;谈京剧“四呼”技术的转化与迁移[J];北方音乐;2009年11期
2 冯碧云;;浅谈中国历代戏曲中的关公形象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2期
3 陈恬;;森严与松散:“名角制”京剧班社结构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秀玲;;二人台戏班艺人生活现状调查——以内蒙古土右旗腾飞二人台艺术团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涂沛;;七龄童——麒麟童——麒派——论麒派表演的戏剧化进程[J];戏曲研究;1994年01期
6 陈志勇;;“关公戏”演出禁忌的生成与禳解[J];戏曲研究;2008年01期
7 王秀玲;;二人台戏班经营管理现状的田野调查[J];前沿;2010年05期
8 张勇风;;中国戏曲家族禁忌探略——从均州城禁演《铡美案》谈起[J];文化遗产;2010年04期
9 王爱美;;晚清优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交往[J];文教资料;2011年13期
10 路云亭;;义和团的神灵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恬;;论京剧折子戏之形成[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D];武汉大学;2011年
2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王萍;京剧老生流派崛起的社会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杜鹏;京剧武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庆年;岳飞戏的叙事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威;赵云形象史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褚秋艳;二十世纪早期上海京剧市场营销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陈丹;歌剧《图兰朵》与京剧《图兰朵公主》审美表现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蓝颖;清朝关公戏装扮和道具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6 祖奇;清代伶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万永凤;京剧对叶广芩小说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8 马寅集;徽州古道文化线路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何自荣;海派京剧繁荣的缩影[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国忱;危机中的思索[J];中国戏剧;1986年09期
2 丁加生;;孤岛时期舞台美术考[J];戏剧艺术;1991年01期
3 ;读者·作者·编者[J];中国戏剧;1978年11期
4 王永敬;中国戏曲的戏剧形式问题[J];戏曲艺术;1984年02期
5 霍罗多夫 ,高士_e;戏剧的特性和戏剧}Pi说奶匦訹J];剧本;1957年12期
6 ;国外戏剧动态[J];剧本;1985年09期
7 龚维英;由诗学戏[J];上海戏剧;1983年04期
8 北淮;多意的“组合”——评《半个天堂》[J];上海戏剧;1988年02期
9 林克欢;生活与艺术的热流——评《屋外有热流》[J];剧本;1980年08期
10 刘影;;群文戏剧摭谈[J];剧作家;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寿鹏;;《代面》与日本戏剧之渊源[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2 王江;;广播剧录音制作的一些经验[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3 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杨美煊;;莆仙戏剧种探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范长风;;戏剧人类学的遥远目光——一个高原跨族群社会组织的演剧与互助行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璐;戏剧创作呼唤文学性[N];长江日报;2005年
2 李明瑛;人民需要戏剧 戏剧属于人民[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晓芳;山西7个珍稀小戏唱响京城[N];山西日报;2007年
4 罗云川;《白鹿原》首演 戏剧季落幕[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李岷;祥符戏的发展[N];开封日报;2006年
6 北城;温州南戏及其研究[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姚小亭;中国电影与中国戏剧的历史渊源[N];文艺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吴丹;两人剧团:在契诃夫的世界里生活了7年[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邢剑君;活报剧在美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程洁;昆曲与默剧:中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亲密接触[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蕾;当代校园戏剧剖析[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2 施毅;论《建筑师》的象征运用[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3 闾文娴;女性的角色 男性的魅力[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4 米博;中国传统戏剧断层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赵娜;中国新歌剧的发展与流变[D];河南大学;2009年
6 师会娟;音乐剧《金沙》初探[D];西南大学;2009年
7 吕文静;百老汇音乐剧服装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尹庆一;从先锋反叛到与大众狂欢——论孟京辉先锋实验戏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9 吴丽娜;论苏珊·朗格的戏剧美学[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马晓梅;论轻歌剧的发展和艺术价值[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3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95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