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夹弦兴衰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本文选题:开封二夹弦 + 地方戏曲 ; 参考:《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二夹弦是流行于我国河南、山东、安徽、河北一带的民间艺术,其唱腔柔美细腻、清新亮丽、委婉动听、亲切流畅,被广大观众亲切地称为“半碗蜜”。该剧种从形成到发展、演变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和衰落过程在戏曲种类繁多河南省有广泛的代表性。河南省是我国戏曲种类最多、产生和形成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最早的地区,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具有代表性的“豫剧”是目前我国影响最广、观众和听众最多的四个优秀剧种之一。而许多具有鲜明地方性特征的其它剧种,由于深受流行地域和本土文化的限制,加之政府的重视程度、法律法规的缺失、媒体宣传、经济投入有限,其自身发展跟不上时代,因此,在政治、经济大潮和现代文化形式冲击下,地方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生存空间逐渐被现代艺术形式所占领,其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也就成为必然。所以说:二夹弦剧种兴衰过程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通过对二夹弦的形成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在民间的作用,分析研究了开封二夹弦的渊源,形成、发展以及兴衰。针对目前,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以二夹弦兴衰为例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建议。虽然近些年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但从整体范围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整体保护意识的欠缺、保护力度不够、相关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从社会文化的变迁、市场经济和保护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对二夹弦的影响,揭示了二夹弦衰败原因,并指出:构建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健全保护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大力提倡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与创新,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构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采用实地调研法的方法,揭示了二夹弦剧种的兴衰发展。通过二夹弦的形成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在民间的作用,分析研究了开封二夹弦的渊源,形成和发展以及兴衰。 第二章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开封二夹弦兴衰原因,分析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市场经济和保护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对二夹弦的影响,揭示了二夹弦衰败原因。 第三章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得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许多民族民间艺术由于受到流行地域和本土文化的限制都濒临危机,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问题要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进一步思考,从而引申出构建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
[Abstract]:It is popular in Henan , Shandong , Anhui and Hebei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 Its singing cavity is delicate , fresh and beautiful . It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 formation , development and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 ' s non -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by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ouble chord and its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
Chapter One uses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types of string .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str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 the origin ,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two strings and the rise and decline are analyzed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cause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wo clamping string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culture ,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tection system on the two strings is analyzed ,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ecay of the two strings are revealed .
In the third chapter ,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nalysis , 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 many folk art and folk art are on the verge of crisi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popular and local culture . They are regarded as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 and their protectio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further thought , so as to lea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on - material cultural protection system which is jointly participated by the whole society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晓辉;;湖南地方戏《辰河高腔》的内在价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张泽均;;地方戏曲如何打造世界品牌[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3 安石榴;;一出大戏[J];喜剧世界(上半月);2011年07期
4 ;酷酷的冬“填”[J];人生十六七;2007年12期
5 弋丹阳;;陕西方言与秦腔[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5期
6 黄凌云;;传统戏剧之文南词 隐居的文南词[J];绿色视野;2011年06期
7 龚莉莉;;民歌唱法与戏曲唱法的比较[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8 汪俊祺;;徽州地方戏曲武艺表演及价值功能[J];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沈虹光;;《双合莲》与崇阳提琴戏[J];中国戏剧;2011年06期
10 崔克勇;;关于黄梅戏剧目改革的思考[J];黄梅戏艺术;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珍林;;地方戏曲生存与提高重在科学发展[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2 吴文瀚;;以科技为依托推进河南戏曲文化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徐鹤苹;;闽剧的渊源和艺术特点[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4 侯秀丽;刘德泉;;门头沟区的戏曲文化遗产[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5 郝向明;;农村音乐工作的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杨加强;;抓好剧目建设 振兴永嘉昆剧——昆剧《张协状元》感谈[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7 任福全;;如何组织辅导社会音乐活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8 刘靖之;;元代之后的水浒戏[A];水浒争鸣(第三辑)[C];1984年
9 沈不沉;;京剧与温州[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李如龙;;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教 义富;大力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N];扬州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郭义富 实习生 严军 孙思玲;地方戏曲何时走出困境?(下)[N];扬州日报;2005年
3 记者 张云宽邋实习生 陈静;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N];湖北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云宽邋陈熹 实习生 陈静 通讯员 田松;我省首届地方戏曲艺术节隆重启幕[N];湖北日报;2008年
5 ;《乡试》在首届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节上获丰收[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通讯员 王迪;黄梅麻城两剧团在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节上勇创佳绩[N];黄冈日报;2008年
7 杨文兴;推动地方戏曲保护传承[N];汕头日报;2009年
8 李仲才;“五促”地方戏曲重生[N];文艺报;2010年
9 ;任跟心建议要扶持地方戏曲发展[N];山西政协报;2010年
10 郭彦洪;繁荣地方戏曲艺术 加快文化名城建设[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飞;都市生活与文化记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沈亮;上海大世界(1917—1931)[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3 刘艳卉;上海淮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4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葛涛;声音记录下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8年
9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建设;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静静;从二夹弦兴衰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D];河南大学;2009年
2 高飞胜;开封二夹弦的考察研究及其未来思考[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3 刘葳;地方戏曲情系民歌[D];兰州大学;2012年
4 唐晓静;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开展地方戏曲教学的可行性与教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炎;泗州戏的民俗学解析[D];安徽大学;2012年
6 叶惠文;论茂腔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梓铭;由“老调”看地方戏剧的生存与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8 杨瑞;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电视媒体的地方戏曲传播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刘嘉乘;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之建构[D];厦门大学;2009年
10 赵静;论唐剧的艺术特征[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1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2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