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五十年:剧种建设之路
本文选题:二人转 + 五十年 ; 参考:《戏剧文学》2014年01期
【摘要】:正吉剧,以1959年《蓝河怨》的演出成功宣布了它的诞生,以1960年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演出成功得以正式命名。在吉剧此后五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创建期(标志性剧目:老"一大三小":大戏《桃李梅》,小戏《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雏形期(标志性剧目:新"一大三小":大戏《三请樊梨花》,小戏《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孙猴上任》),和如今的成长发展期(标志性剧目:《贵妃还乡》、《鹿乡女人》)。
[Abstract]:Zhengji drama, which was successfully announced in 1959 by Blue River Rage, was officially named after the second experimental play, Peach and Plum Plum (Peach and Plum), in 1960. In the fifty years since then, the Chinese opera has developed, Experienced the period of creation (iconic repertoire: old "Big three small": grand opera < peach plum >, small play < Bao Gong compensate), < Yanqing selling line >, < moving kiln >), embryonic stage (iconic play: new "big three small": grand opera < three please Fan Lihua], small stage, small stage (landmark drama: new "big three small": grand opera < three please Fan Lihua], small The play "Bao Gong drives the Donkey", "three Fangshen Girls", "Sun Monkey came into office"), and now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eriod (iconic play: "returning the Princess to your hometown", "Lu Rural woman").
【作者单位】: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肯;;我这样想……[J];戏剧文学;1988年05期
2 白芷;;走出困境需要勇气智慧和韧劲——对实验吉剧《新马前泼水》排演历程的思考[J];戏剧文学;2001年05期
3 王木箫;;吉剧的丑角艺术——一个被忽略的话题[J];戏剧文学;2001年03期
4 唐凤伟;二人转演出的喜与忧[J];戏剧文学;1997年02期
5 谭吉龙;;二人转艺术影响力新论[J];戏剧文学;2003年03期
6 关音光 ,王木箫 ,姜学君;绚丽多姿的吉林地方艺术之花——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满族新城戏和延边歌舞调研报告[J];戏剧文学;2005年05期
7 关德富;分离与组合——从二人转的丑到赵本山的滑稽表演[J];文艺争鸣;1991年02期
8 崔明祥;“二人转”转向何方[J];科学与文化;2005年08期
9 吴文科;二人转与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J];北京观察;2005年04期
10 张丽梅;二人转唱功十忌[J];剧作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岩;李虹;;狂欢的剧场魅力 活水的民间源头——长春民营二人转艺术院团演剧现象分析报告[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2 闻玉智;;黑龙江省地域音乐的构成与传播走势——兼评《秋天的二人转》的创新探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关燕妮;;东北的二人转艺术[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刘强;;由二人转的变形谈民间文艺产业的与时俱进[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卢晓侠;;在乡土与都市间游移——东北民俗喜剧当代文化选择的诗学阐释[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孝英;;赵本山与中国小品热[A];“首届全国喜剧小品探索与争鸣研讨会”专辑[C];2003年
7 徐宏图;;古剧改编的成功范例——评永昆《张协状元》[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8 朱雪艳;董海潮;;新时期黑龙江戏剧——改革开放激发的一道艺苑风景[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9 曲六乙;;《张协状元》:从南戏到永嘉昆曲[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10 王世金;;对当今秀山乡村民问花灯走向的思索[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宇清;二人传:俗而不脏是正道[N];黑龙江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冠一;一唱三叹二人转[N];吉林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文郁;二人转从东北转向全国[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4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施维 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吴文科;“二人转”:不能只唱生意经[N];农民日报;2009年
5 王学谦;二人转:俗文化的生命力[N];吉林日报;2009年
6 柳丝丝;“二人转”也要“与时俱进”[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林 笛;“二人转”要往哪里“转”[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赵珊;“刘老根”进军北京咋就这么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绿色二人转”进京[N];中国文化报;2004年
10 崔明祥;“二人转”转向何方[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赵淑梅;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D];吉林大学;2010年
5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吉剧音乐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2 于宛冬;东北“二人转”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杜芸芸;文化视角下的东北二人转唱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元元;影视媒介中二人转文化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颖;“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周晶;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孟佳林;二人转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畅;从精神分析美学角度对二人转的阐释和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思言;探析东北民俗文化对二人转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5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9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