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三大特征——以刘索拉的歌剧《惊梦》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21 16:19
【摘要】:正一、音乐接受美学与刘索拉的歌剧《惊梦》(一)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出现20世纪是一个文学、艺术批评尤为繁盛的时代,在这个世纪中,各种不同的文学、艺术思潮迭起。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西方的艺术风格开始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在作品的创作与表演中展现出更为激进的态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类新兴学说的出现,这种转折过程中,更是充满了层出不穷的艺术理论和表达样式。反映在文艺理论、音乐理论上,就是在这些领域中开始出现了诸如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性主义视角、新历史主义批评以及后殖民主义批判等较为前沿的视角和理论体系,开始对20世纪中叶之前的文学、艺术进行颠覆性的研究。在音乐领域,这种现代和后现代思潮也开始逐渐演变为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与当代音乐、实验音乐的激烈对抗,因而
[Abstract]:First,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reception and Liu Suola's Opera "A Dream of surprise" (1) the emergence of "Music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is a literary era in which artistic criticism is particularly flourishing. In this century,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literature. Beginning in the late 1960s, the western artistic style began to change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showing a more radical trend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works. In the 1970s, with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new theories, this turning process is full of endless artistic theory and expression style. Reflected in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music theory, it is in these fields, such as deconstruction, receptive aesthetics, feminist perspective, new historicism criticism and postcolonial criticism and other relatively advanced perspectives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Began to subversiv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field of music, this modern and post-modern trend of thought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classical music, modern music and contemporary music, experimental music fierce confrontation, so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蕾;郭盖;;刘索拉 没人拦得住我[J];英才;2000年03期

2 刘索拉;西云;;刘索拉:我的女性主义和“女性味”——答《艺术评论》专问[J];艺术评论;2007年03期

3 尚莹莹;王向群;;刘索拉:用音乐写出《迷恋·咒》[J];全国新书目;2011年02期

4 冯雷;;难以告别的革命情结:重评刘索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8期

5 赵玫;;别迷失了你自己——我所见到的刘索拉[J];文学自由谈;1985年01期

6 刘晓波;;一种新的审美思潮——从徐星、陈村、刘索拉的三部作品谈起[J];文学评论;1986年03期

7 薛毅;刘索拉小说的语言及其精神世界[J];当代文坛;1989年03期

8 ;选择做音乐就别无选择——刘索拉、叶小纲同窗相聚感言采录[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5期

9 许鑫;;刘索拉我不再别无选择[J];中国民族;2012年09期

10 倪文尖;;刘索拉“语义怪圈”的情感——话语结构分析[J];当代修辞学;198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粉琴 薛颖旦;刘索拉:一半是文学,一半是音乐[N];新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赵明宇;刘索拉:我最迷恋的是音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3 苌苌;刘索拉和她倡导的街头音乐会[N];经济观察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陆梅;刘索拉:文学的“酷”姿态[N];文学报;2003年

5 丁杨;刘索拉:在音符与文字间惬意游走[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刘索拉:不谐和音是人性中最正常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周燕;刘索拉:告别玩酷 渐入醉态[N];北京科技报;2004年

8 吴娟;刘索拉:以"多媒体"写"聊斋[N];法制日报;2003年

9 依白;行走的刘索拉[N];中国信息报;2001年

10 宋庄;用作品表达音乐 将音乐融入作品[N];工人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慕容玄羽;论刘索拉及其文学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崔浩乾;论刘索拉小说《迷恋·咒》中的音乐元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47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347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4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