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正能量
[Abstract]:Drama is a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has been popular for nearly a thousand years. Since its birth, drama has been full of exuberant vitality because of its unique system and popular broad society. It not only has rich entertainment function, but also ha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mmunicating emotion.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contains many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The excav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them is helpful to carry forward the positive energy of society, to enrich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o construct and realize "Chinese Dream".
【作者单位】: 长治学院;
【基金】:长治学院教研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戏剧教学的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JY201302)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J8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席勒论戏剧的人类学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李伟民;;后经典叙事中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石海霞;;浅析元代尉迟敬德题材的杂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陈霓;;关汉卿爱情风月剧的形态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顾雪梅;;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价值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朱占青;;《水浒传》女性形象: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折射[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张媛;;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张丽;;《汉语大词典》失收元曲词语考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9 陈熙中;;“岳阳金”考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邓绍基;规范与实践:文学古籍校勘漫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傅谨;;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从梅兰芳访美切入[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朱文相;池浚;;京剧艺术的“三突出”[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默瀚;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理论流变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3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郭迎晖;明代中后期宗教题材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继红;明万历《乐府红珊》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淑芳;鲁迅小说与戏剧[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年;岳飞戏的叙事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明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戏曲悲剧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纪海英;论戏剧文学教学对中师生文化素质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兰英;明杂剧艺术体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曹新玲;民国时期开封剧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郭锐;元代蜂业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尹晓叶;元代与明前期杂剧中的“开”[D];兰州大学;2011年
9 郑敏婕;《大唐秦王词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雪梅;明传奇中的爱情信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培田;;论元杂剧与元代法制[J];戏剧艺术;1990年02期
2 徐大军;元杂剧演述体制中的说书人叙述质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杜朝光;有感于元杂剧演员的文学修养[J];中国戏剧;1983年11期
4 张大新;元杂剧——雅俗文化交融整合的时代瑰宝[J];艺术百家;2004年05期
5 兰辛;;西方歌剧“序曲”与元杂剧“楔子”[J];当代戏剧;2011年04期
6 成希宽;贾仲明的历史贡献评考[J];齐鲁艺苑;1989年03期
7 赵君平 ,郭振勤;元杂剧包公戏发案情节“透明”的构思艺术[J];上海戏剧;1992年06期
8 许伟欣;浅谈元杂剧的思想性及音乐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6年02期
9 邓琪,邓翔云;从元杂剧的不传,反思演员的创造力[J];艺术百家;2002年04期
10 董德光;元明清戏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J];戏曲艺术;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颜全毅;;最早文人创作的京剧剧作《错中错》[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黄震云;赵明奇;;辽代戏剧初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艳梅;;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统戏剧中的缺失[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胡安娜;;《程婴救孤》的悲剧精神[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邹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达人;如果产生这样的效果[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张守中;从元杂剧的兴盛到蒲剧的形成(二)[N];临汾日报;2005年
3 张守中;从元杂剧的兴盛到蒲剧的形成(一)[N];临汾日报;2005年
4 杜桂萍;晚明以后文人杂剧的文体选择及其书写形态[N];光明日报;2005年
5 曲润海;个性北昆及其保护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实习生 吴静;千年大弦戏 音韵永不散[N];郑州日报;2006年
7 季国平;《程婴救孤》为何叫好又叫座[N];光明日报;2006年
8 赵洛;元曲和教坊[N];光明日报;2006年
9 王云霞;浅谈戏曲与电视的“联姻”[N];山西日报;2008年
10 吴功敏;守护精神家园[N];安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毛小雨;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2 韩启超;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3 张静;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崇敏;元杂剧中的道具[D];安徽大学;2007年
2 谢净净;元杂剧舞台表演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3 谢美婷;中国戏曲的插演艺术[D];广州大学;2011年
4 李莹;《青楼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奕锋;数十载的人世游[D];苏州大学;2009年
6 张伟芳;传统题材的当代之花[D];河南大学;2008年
7 王娟;戏曲与乐舞[D];兰州大学;2007年
8 张艳;试论大弦戏的渊源及其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李楠;论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戏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丽琳;本事·舞台·影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98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49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