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清代文人三家道情

发布时间:2019-09-23 08:54
【摘要】:道情是道教徒劝善布道时唱的道歌,多唱超脱凡尘、警醒顽俗之意。道士云游传道化缘促使道情进入民间。道情不断吸收民间小曲发展自己,但内容仍多为劝诫。发展至明清时,文人对道情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明人喜爱小曲,喜欢道情的不染俗情,警醒顽俗。而清人则厌弃道情内容和声乐的俗,将其看做是风雅中的毛贼,声律学中的狐鬼,少有人为之。至清代中叶,散曲式微,散曲又被文人视为小道,散曲家减少,散曲作品锐减。而此时郑板桥、徐大椿、金农三家对道情的内容和体制做出了别具一格的发展,虽然存曲无多,但是他们遗貌取神,雅俗兼备的道情作品,却是道情史上一道鲜活生新的风景线。本文力图具体阐述三家道情对清代道情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道情知识和目前学界对三家道情研究的情况,阐释选题意义。第一章从道士道情、民间道情和文人道情三个角度梳理明清道情发展情况,尤其是清代文人对道情消极的情感选择,作为三家道情创作的道情史背景。第二章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三家生平,阐释三家道情具体的创作背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道情观念。郑板桥道情为“小唱”,徐大椿认为道情是曲体最高妙者,他的《洄溪道情》最具道情气,金农道情作品名为“自度曲”,无“道情”两个字。第三章详析三家道情内容:《道情十首》为唤痴聋自遣歌,《洄溪道情》写警世谈闲游乐,《冬心先生自度曲》因事立题,多有怀人咏物之作。第四章探析三家道情音乐体例特征,《道情十首》以时尚小曲[耍孩儿]为调,《洄溪道情》则以[北曲仙吕入双调]为道情古乐,今天已失其谱。《冬心先生自度曲》自为己律,今音调不可寻。第五章展现三家道情传播情况和对后世道情的影响。板桥道情传唱至今,《洄溪道情》受到学界的赞誉,金农道情却少有知音赏。综上所述,本文以文史互证,细读文本的方法从内容和音乐两个方面阐述三家道情的特色和其在道情史上的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24;J8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煜;;乐府“行”题本义新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王颂;;古老而独特的戏曲奇葩——耍孩儿论[J];戏曲研究;2006年03期

3 周琦;焉树芬;;聊斋俚曲《磨难曲》中“耍孩儿”曲牌的音乐研究[J];小说评论;2010年S2期

4 车锡伦;宋元小唱考──兼析扬州清曲起源说的一种错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本文编号:2540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40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c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