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宁都民间戏班探究

发布时间:2019-10-02 19:56
【摘要】: 宁都民间戏班,作为传承客家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历经文革洗劫后,再一次的重现在各个村落庙宇的各种仪式中,流动于大村小坊的乡间舞台上。 尽管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下以及行政意志时常干扰下,作为草根文化的宁都地方戏曲面临流失的危险,但它们仍在村落庙宇的仪式活动中,通过地方民间戏班的表演,整合成新的地方文化认同,展示其深厚的客家地方特色,深受客家民众的喜爱,并在当前的客家民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特有的民间意义。宁都民间戏班也为宁都地方戏曲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给丰富的客家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笔者通过多次对宁都乡镇的各个民间戏班和地方戏曲活动实地调查与分析,深度了解宁都民间戏班的历史与现状、宁都民间戏班的组织与生活、宁都民间戏班的市场与消费、宁都民间戏班的运作和戏班表演形式及演出剧目等等。探究宁都戏班的整个运作过程,从戏班的经营管理模式上看,宁都民间戏班以适应市场为导向的灵活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保留了其原生态性。演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戏班的生存方式,也调节着戏班经营管理方式和演出形式等。在戏班的表演场合中,各个村落庙宇的仪式活动已经成为戏班演出的主要生存方式。这些仪式活动早已转化为客家民俗,成为客家人的一种心灵寄托和村落凝聚力的认同形式。 宁都民间戏班的演出活动是客家民俗仪式活动中的核心所在,其演出剧目主要以中老年人喜欢的古装戏为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俨然成为链接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纽带。同时,宁都客家地域文化也通过民间戏班的演出活动,在当地社会变迁中产生新的形态与含义。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和谐交融,取长补短,共生共长,创造出客家地区不断发展的文化新形式。 宁都民间日趋兴旺的戏班,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其生存方式和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演出环境,保护好其新的生机。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8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翠红;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2 刘影;刘伟;;20世纪50年代北京对民间剧团和艺人的管理[J];北京党史;2006年05期

3 黄建荣;高峗;;抚州采茶戏的历史回顾、发展前景及相关问题[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少明;后现代语境下采茶戏的生存和发展——以粤北采茶戏为例[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娄扎根;;怀梆戏班习俗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龚国光;江西采茶戏的当代品格与演剧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胡建;;提琴戏民间戏班的田野调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3期

8 罗勇;;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J];寻根;2007年05期

9 张佩莺;钟海林;;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J];中国戏剧;2007年02期

10 刘庆;明清时期职业戏班的管理环境和竞争策略[J];戏剧艺术;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545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45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2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