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前天夜里,我的孩子》的演唱特色与教学要点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华;;关于阻碍进行的理论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周娟娟;;E.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教学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何静;;怎样提高歌唱中的声情并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4 程虹;;学习声乐演唱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丁一凡;;浅析“中国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杨柳;;浅析歌剧《假面舞会》中奥斯卡的角色形象——兼谈咏叹调《她抬头仰望》的演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谢伟;;论贝多芬音乐的时代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9 李婧;李强;;浅谈歌剧《唐璜》中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中女中音的声音处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10 赵大海;;高教师范专业声乐教法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王琦;;科学传播的一种方式:释义——波爱修斯对科学知识传播的一种启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欢;;浅析宗教仪式音乐的心理影响与治疗意义[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陈根方;中国工尺谱的数字实现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8 杨贤宗;文艺复兴观念、建筑原理和美术风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婷婷;勋伯格的宗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10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卓;借鉴、融通及其它——中西花腔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毅;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文皓;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国栋;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艳;《孔空声乐练习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丽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赵妍;由“吴碧霞中西合璧唱法现象”思考声乐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6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7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