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剧老剧新编的几点思考——以新旧版越剧《西厢记》为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娟;;《幽兰逢春》中的昆曲音乐元素初论[J];大舞台(双月号);2008年03期
2 时双双;;“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娇红记》的艺术成就及其再认识[J];大舞台;2011年05期
3 王艳霞;;解析豫剧《程婴救孤》的舞台艺术[J];电影文学;2009年09期
4 胡娟;;崔派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5 熊庆芳;;花开有声:抚州民间采茶戏班特质形态——以临川平乐剧团为个案[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刘姝;刘德生;;试论戏曲进课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广播歌选;2010年01期
7 王泽庆;;论戏曲审美空间的开拓[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8 张慧;;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J];东岳论丛;2012年12期
9 卢琦;钱强;;浅析传统戏曲舞台的时空表现[J];华中建筑;2010年01期
10 杨军;;透过展演看云南戏剧创作现状[J];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胡庆龄;吴梅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刚;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启超;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李军;齐如山戏曲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赵先政;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9 潘智丹;淡妆浓抹总相宜:明清传奇的英译[D];苏州大学;2009年
10 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斓;教化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潘培忠;论张坚及其《玉燕堂四种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露;历史背景下的地方小剧种[D];河南大学;2011年
5 史周宾;濮阳大弦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潘世敏;中国传统艺术中“舞”的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寇鹏飞;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丽英;戏曲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悦;小剧场戏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10 王亚楠;《董西厢诸宫调》英译本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在敏;越剧《西厢记》的形式美[J];大舞台;1994年04期
2 之江;《西厢记》和“月老祠”[J];上海戏剧;2003年10期
3 蒋星煜;戴不凡评《西厢记》[J];上海戏剧;1996年01期
4 张凰;从《西厢记》、《寒情》、《孔乙己》看茅威涛[J];戏文;1999年03期
5 方同德;并非“金玉其外” 亦非“败絮其中”──谈越剧《西厢记》并与蒋星煜生生商榷[J];中国戏剧;1994年08期
6 东方菁;真《西厢》,还是名著改编的错位——评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改编演出的《西厢记》[J];上海戏剧;1994年01期
7 梅和老;不拘一格编《西厢》 百花齐放演《西厢》[J];上海戏剧;1994年03期
8 李杏丽;;“西厢”与“东墙”——关于《西厢记》演出舞台布景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04期
9 伏涤修;;明清时期北《西厢记》的演出情形考述[J];戏曲艺术;2006年03期
10 ;关于新编越剧《西厢记》的批评意见[J];中国戏剧;199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黎之彦;田灿;;田汉的忧患意识和乐观精神——纪念田汉110周年诞辰[A];田汉研究(第四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盛;话剧《西厢记》阿维尼翁戏剧节之行[N];文艺报;2011年
2 记者 梅蕾;苏昆《西厢记》陶醉千余观众[N];苏州日报;2010年
3 杨士军;漫谈京剧中的情人戏[N];中国审计报;2004年
4 记者 吴丽;戏剧专家聚集凤城 共贺俊英艺术常青[N];运城日报;2008年
5 主讲人:梁归智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元曲的人文精神[N];北京科技报;2004年
6 龚和德;在需要突破时出现的突破[N];文艺报;200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新;一次大胆的尝试[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刘成群;由“小百花”看河北戏剧(上)[N];河北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任涛;痴迷京剧的“崔莺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曲润海;有些活动不必评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江棘;1919-1937:海外推介与中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张玉勤;明刊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相彬;浅析当代影视中的戏曲名著改编[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黄军;《全清词·顺康卷》中的戏曲史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楼凝之;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吕婷婷;新中国戏曲邮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庆龄;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研究纲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潘星星;晚明杭州坊刻曲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冲;二人转《大西厢》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许俊杰;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中马兰角色形象塑造与审美意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9 赵倩;《审音鉴古录》中的昆剧舞台艺术论[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安璐;戏曲人物画的发展变化及它对于戏曲(京剧)的存在意义[D];中国戏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576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57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