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演剧视野下安顺屯堡地戏的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08:17
贵州安顺地区的屯堡人由各个历史时期的汉族移民组成。在漫长的岁月中,具有驱邪逐疫、求吉纳福含义的地戏成为屯堡人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节日期间表演地戏,增强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同时发挥其道德教化、文化交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变化,地戏在表演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迁。因此,本论文从节日演剧的角度对安顺屯堡地戏的变迁进行研究,并以屯堡地戏的变迁为个案,探讨节日演剧的发展与保护。第一章为安顺屯堡节日文化及其戏剧表演。屯堡人的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联系紧密,而花灯与地戏作为屯堡人节日中伴随着酬神还愿、消灾纳福仪式演出的剧目,是节日的灵魂与核心,也是中国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在现代节日中花灯与地戏表演形态、功能等方面发生变迁,但作为安顺屯堡文化依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屯堡文化的主导艺术形式——地戏。第二章从传统表演形态与仪式过程两方面叙述安顺屯堡地戏的传统形态。地戏的整个演出活动中包含了许多祭祀因子。演员通过佩戴面具,从“人”变“神”。而参与者则通过整个地戏表演达到心灵上的满足。因此在传统社会,人们相信地戏中的“神”会带来吉祥。所以,他们会经常邀请地戏队举行一些祭祀活动,驱鬼逐疫、求吉纳福,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生活平安顺利。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节日演剧视野下安顺屯堡地戏发生的变迁。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安顺屯堡地戏的表演时间点与时间长度发生了改变,表演空间从“撂地为场”变为固定地点或舞台。除此之外,地戏的唱本形式、内容与服装道具、演员观众、仪式、外出表演、戏班、传承方式及功能方面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改变。通过研究地戏的变迁,笔者认为造成安顺屯堡地戏发生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家政策、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媒体宣传及学术热潮的推动是造成地戏变迁的外部因素,而传承人的稀缺、断代与表演者自身则是造成地戏变迁的内部因素。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安顺屯堡地戏的节日演剧性质削弱,成为日常的、世俗化的演剧。但不可否认,这些因素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的实施,使地戏得到了保护、传承与发展。第四章以地戏作为节日演剧的个案,分析节日演剧与其他民俗活动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演剧在变迁过程中面临机遇与挑战。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节日演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并在政府引导与扶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向良性方向变迁,实现节日演剧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学位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分类号】:J825
本文编号:2807330
【学位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分类号】:J8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忠松;;三维虚拟技术在稀有剧种保护中的应用——以安顺地戏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06期
2 张丑平;;明清时期立春节日演剧习俗考[J];阅江学刊;2015年05期
3 周谢;;湘西土家族花灯戏传承与保护研究[J];音乐时空;2015年18期
4 彭恒礼;;节日催生戏剧——以灯戏为例[J];民族艺术;2015年01期
5 朱晓君;果霖;;从营销角度谈安顺面具旅游产品开发的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05期
6 张志全;;四川方志所载节庆演剧史料辑考[J];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02期
7 赖登明;;闽台客家戏曲的变迁 以闽西汉剧与台湾北管戏为例[J];中国戏剧;2013年09期
8 韦明顶;;贵州安顺地戏面具的象征人类学阐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盘应福;;安顺屯堡地戏服饰与明代“礼”的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刘祯;;略论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之变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丁岩;;吹响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时代号角[N];中国文化报;2013年
本文编号:2807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80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