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城时期焦菊隐戏剧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6 00:14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在国内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桂林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一个安全居所,各界名人纷纷前来桂林,“桂林文化城”由此得名。桂林集聚了众多戏剧界名人,如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夏衍、熊佛西、杜宣等,戏剧活动空前繁荣。1938年底,焦菊隐来到桂林,1941年10月离开,居住时间近三年。桂林三年,焦菊隐举办了四次学术讲座,导演了十二部话剧和一个新歌剧,担任了三次演出顾问,改编了一部桂剧,翻译了一部著作。桂林时期是焦菊隐戏剧导演生涯的开始。他不仅对戏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还对导演艺术进行了实践探索,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融入现代戏剧艺术,在总体上把现代戏剧的导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把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焦菊隐作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和导演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建树和戏剧导演成绩,以及桂林文化城对焦菊隐戏剧生涯的意义。论文分成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焦菊隐的生平、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活动内容和相关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简述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
一、由旧剧改革到桂剧改革
(一)有关戏剧民族化论争
(二)“拼字体系”——论析旧剧构成
(三)“反旧剧”到“向戏曲学习”
(四)桂剧改革
二、创造新歌剧
(一)戏曲和歌剧的异同
(二)新歌剧之“新”
三、导演艺术探索
(一)“斯式体系”的学习、借鉴
(二)“心象说”
(三)统筹戏剧艺术
第二章 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导演实践
一、导演话剧
(一)《一年间》
(二)《雷雨》
(三)《明末遗恨》
(四)《三兄弟》
二、导演歌剧
三、改编桂剧
第三章 焦菊隐与桂林文化城
一、焦菊隐对桂林文化城的贡献
(一)抗战戏剧宣传
(二)培养戏剧人才
二、桂林文化城对焦菊隐戏剧的意义
(一)为焦菊隐提供观察和研究桂剧的机会
(二)为焦菊隐提供导演戏剧的舞台
(三)为焦菊隐导演学派奠定早期理论与实践基础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附录
1.焦菊隐在桂林年表
2.焦菊隐在桂林时期的戏剧理论文章
3.焦菊隐在重庆时期的戏剧理论文章
4.焦菊隐在桂林时期导演的剧目
5.《救亡日报》关于《一年间》《三兄弟》的评论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和导演艺术[J]. 李江. 南方文坛. 2012(04)
[2]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理论与实践[J]. 杨景辉.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2(01)
[3]试析桂林文化城戏剧家群的影响与启示[J]. 朱大喜. 韶关学院学报. 2007(11)
[4]文化视阈中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J]. 李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5]创立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演出样式与理论——焦菊隐的探索及其意义[J]. 晁歌. 戏剧文学. 2003(03)
[6]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兼谈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的成功历程[J]. 邹红. 戏剧文学. 1999(06)
博士论文
[1]“北焦南黄”论[D]. 常春.上海戏剧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D]. 高已原.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从接受美学看焦菊隐的翻译思想及实践[D]. 李澜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3
[3]焦菊隐话剧民族化探索研究[D]. 汪晓霞.北京语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00345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简述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
一、由旧剧改革到桂剧改革
(一)有关戏剧民族化论争
(二)“拼字体系”——论析旧剧构成
(三)“反旧剧”到“向戏曲学习”
(四)桂剧改革
二、创造新歌剧
(一)戏曲和歌剧的异同
(二)新歌剧之“新”
三、导演艺术探索
(一)“斯式体系”的学习、借鉴
(二)“心象说”
(三)统筹戏剧艺术
第二章 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导演实践
一、导演话剧
(一)《一年间》
(二)《雷雨》
(三)《明末遗恨》
(四)《三兄弟》
二、导演歌剧
三、改编桂剧
第三章 焦菊隐与桂林文化城
一、焦菊隐对桂林文化城的贡献
(一)抗战戏剧宣传
(二)培养戏剧人才
二、桂林文化城对焦菊隐戏剧的意义
(一)为焦菊隐提供观察和研究桂剧的机会
(二)为焦菊隐提供导演戏剧的舞台
(三)为焦菊隐导演学派奠定早期理论与实践基础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附录
1.焦菊隐在桂林年表
2.焦菊隐在桂林时期的戏剧理论文章
3.焦菊隐在重庆时期的戏剧理论文章
4.焦菊隐在桂林时期导演的剧目
5.《救亡日报》关于《一年间》《三兄弟》的评论文章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和导演艺术[J]. 李江. 南方文坛. 2012(04)
[2]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理论与实践[J]. 杨景辉.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2(01)
[3]试析桂林文化城戏剧家群的影响与启示[J]. 朱大喜. 韶关学院学报. 2007(11)
[4]文化视阈中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J]. 李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5]创立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演出样式与理论——焦菊隐的探索及其意义[J]. 晁歌. 戏剧文学. 2003(03)
[6]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兼谈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的成功历程[J]. 邹红. 戏剧文学. 1999(06)
博士论文
[1]“北焦南黄”论[D]. 常春.上海戏剧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D]. 高已原.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从接受美学看焦菊隐的翻译思想及实践[D]. 李澜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3
[3]焦菊隐话剧民族化探索研究[D]. 汪晓霞.北京语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00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90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