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中声—贝艾特·弗赫听觉剧
发布时间:2020-12-09 22:05
贝艾特·弗赫(Beat Furrer,1954-)是一位享誉欧洲、影响深远的奥地利当代音乐作曲家,其作品涉及器乐独奏、合唱、交响乐、音乐戏剧等大量不同体裁。他尤以其音乐戏剧作品闻名,其中听觉剧场《法玛》更是其里程碑式的作品,完成于2004至2005年,是弗赫受多瑙艾辛根音乐节的委约作品。作品以施尼茨勒的中篇小说《埃尔泽小姐》为核心,将之与卢修斯、帕维瑟、佚名者等人的文字融合,讲述了一位少女因家中债务向他人借钱,对方却提出下流的交换条件使得她因此在两难中痛苦挣扎,最终崩溃自杀的悲剧故事。弗赫依据古代神话中女神法玛的居所为原型,设计并建造了一座声音建筑来满足其对声音场域与听觉感受的需求,这也是该作品标题的来源。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作曲家及其音乐戏剧作品创作进行了一系列简单介绍,并对《法玛》进行了初步的概述,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至今为止对其作品研究的情况。第二章,盒I,从文本入手,第一节首先陈述了脚本中各段文字的来源,并对其进行一定解读;第二节则主要关注脚本中各个来源不同的文本互相之间产生的或关联或对峙的效果。第三章,盒II,以音乐为切入点,对作品各场中具有代表性特色的技法进行了分...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贝艾特·弗赫其人其作及其研究情况
第一节 作曲家简介
第二节 弗赫及其音乐戏剧作品
第三节 听觉剧场《法玛》概述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盒Ⅰ:文本
第一节 脚本文本来源
一、普布留斯·奥维德·纳索《变形记》
二、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物性论》
三、佚名文字
四、阿图尔·施尼茨勒《埃尔泽小姐》
五、卡洛·埃米里奥·加达《技工》
第二节 脚本中的彼此
一、真与假
二、宗教与唯物
三、古代与现代
四、你与我
五、戏里与戏外
小结
第三章 盒Ⅱ:音乐
第一节 盒(BOX)
第二节 唱与说:第一场
第三节 独奏组与乐队组:第二场
第四节 静与动:第四场
第五节 实与虚:第五场
第六节 外与内:第六场
第七节 梦与醒:第七场
小结
第四章 中:传、变、转
第一节 传:解析“法玛”-盒之根源
第二节 变:“Metamorphose”
第三节 转:镜头
第五章 声
第一节 盒,非盒
第二节 桥
第三节 场,非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贝艾特·弗赫:每个瞬间都发出独一无二的声音[J]. 陆杨立. 音乐爱好者. 2017(01)
[2]“必须做出选择”——第八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述评[J]. 鲁瑶. 人民音乐. 2015(11)
[3]解析施尼茨勒塑造女性的“内心独白”手法[J]. 尹岩松. 芒种. 2015(08)
[4]“音乐剧场”刍议[J]. 陶辛. 上海戏剧. 2009(04)
[5]试论二十世纪西方歌剧发展的主要倾向[J]. 刘红柱.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9(02)
[6]埃尔泽小姐[J]. 阿图尔·施尼茨勒,吴麟绶. 当代外国文学. 1985(04)
硕士论文
[1]莫里奇奥·卡格尔“器乐剧场”研究[D]. 张菲儿.上海音乐学院 2017
本文编号:2907551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贝艾特·弗赫其人其作及其研究情况
第一节 作曲家简介
第二节 弗赫及其音乐戏剧作品
第三节 听觉剧场《法玛》概述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盒Ⅰ:文本
第一节 脚本文本来源
一、普布留斯·奥维德·纳索《变形记》
二、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物性论》
三、佚名文字
四、阿图尔·施尼茨勒《埃尔泽小姐》
五、卡洛·埃米里奥·加达《技工》
第二节 脚本中的彼此
一、真与假
二、宗教与唯物
三、古代与现代
四、你与我
五、戏里与戏外
小结
第三章 盒Ⅱ:音乐
第一节 盒(BOX)
第二节 唱与说:第一场
第三节 独奏组与乐队组:第二场
第四节 静与动:第四场
第五节 实与虚:第五场
第六节 外与内:第六场
第七节 梦与醒:第七场
小结
第四章 中:传、变、转
第一节 传:解析“法玛”-盒之根源
第二节 变:“Metamorphose”
第三节 转:镜头
第五章 声
第一节 盒,非盒
第二节 桥
第三节 场,非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贝艾特·弗赫:每个瞬间都发出独一无二的声音[J]. 陆杨立. 音乐爱好者. 2017(01)
[2]“必须做出选择”——第八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述评[J]. 鲁瑶. 人民音乐. 2015(11)
[3]解析施尼茨勒塑造女性的“内心独白”手法[J]. 尹岩松. 芒种. 2015(08)
[4]“音乐剧场”刍议[J]. 陶辛. 上海戏剧. 2009(04)
[5]试论二十世纪西方歌剧发展的主要倾向[J]. 刘红柱.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9(02)
[6]埃尔泽小姐[J]. 阿图尔·施尼茨勒,吴麟绶. 当代外国文学. 1985(04)
硕士论文
[1]莫里奇奥·卡格尔“器乐剧场”研究[D]. 张菲儿.上海音乐学院 2017
本文编号:2907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90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