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慕云戏剧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3 00:51
论文就民国戏曲评论家徐慕云的戏剧理论进行了研究,选取徐慕云戏曲评论、戏剧史及戏剧美学观、京剧理论观三个角度为研究方向,主要依托徐慕云发表的报刊类文章、《中国戏剧史》、《京剧字韵》、《梨园影事(外二部)》等材料,通过对徐慕云主要论著的集中研究,从“全”和“细”两方面着手,对他的理论性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整合、评述和分析。徐慕云以“以人为本”为理论及实践基础,就戏曲虚实中的“象”与“像”提出了“化境者”的概念,关注到行当间的“主”与“配”问题,对戏曲存疑名目进行了辨析,他极其注重演员的价值并详细关注到各地方戏及伶人、戏剧之组合,将话剧、宫廷戏放入戏剧史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史观视角。他的戏剧本体视角转移到舞台,提出了“遗貌取神”的美学本质论和“歌舞并重、传神写意”的美学形态观,并在中西剧评价与比较基础上,关注到中国戏曲之于世界的发展,提出了戏剧改革的“利器说”及具体的改良、办学方法。徐慕云的京剧唱念音韵及行腔研究引进了语言学,得出了“以‘字’为主,以‘腔’为宾”、“重发声、次归韵”、“字韵由音出,音发乎于情”等观点。论文着眼于以小见大,试图通过徐慕云的戏曲理论,找到其理论的独特价值及在学术界的定位...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2 徐慕云生平与论著
2.1 生平与交游
2.2 著作概述
2.2.1 简明概述
2.2.2 《梨园影事》及外二部
3 戏曲评论中的理论研究
3.1 虚实中的“象”与“像”(“化境者”的提出)
3.1.1 戏剧之表演
3.1.2 演员之表演
3.2 行当间的“主”与“配”
3.2.1 各行发展不均之现状
3.2.2 旦行发展之异象
3.3 戏曲的“改”与“革”
3.3.1 戏曲改革的反思及受阻原因
3.3.2 京剧(平剧)艺术性及改革方向
小结
4 《中国戏剧史》的戏剧史观和美学品格
4.1 独特的史观视角
4.1.1 酌戏曲之异说
4.1.2 话剧之时代性与“利器说”
4.1.3 关注宫廷戏
4.1.4 地方戏及伶人
4.1.5 戏曲之组合
4.2 戏剧艺术本体论
4.2.1 戏曲艺术的美学本质——“遗貌取神”
4.2.2 戏曲艺术的美学形态——“歌舞并重、传神写意”
4.2.3 戏剧剧场观
4.3 戏剧改良及办学方法论
4.3.1 中西剧评价与比较
4.3.2 改良办法及办学态度
5 京剧理论观——以《京剧字韵》为例
5.1 徐慕云音韵成就
5.1.1 规律性解析与总结
5.1.2 以“字”为主以“腔”为宾
5.1.3 重发声、次归韵
5.1.4 字韵由音出音发乎于情
5.2 京剧唱念音韵及行腔研究
5.2.1 化“生”为“熟”——引进语言学,嫁接互释
5.2.2 化“繁”为“简”——追溯源头,师出有名
5.2.3 化“难”为“易”——图表、戏曲实例标明
5.2.4 化“杂”为“细”——尽归各色,枝桠表述
5.3 谭派唱腔小摭
5.3.1 京剧流派与谭派
5.3.2 徐慕云谈谭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剧学月刊》:剧学理论建构的尝试[J]. 孙俊士. 戏曲研究. 2012(02)
[2]呈现与建构:民国时期京剧舞美理论[J]. 孙红侠. 艺苑. 2011(01)
[3]戏曲史书写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戏曲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 贾戎. 戏曲艺术. 2010(01)
[4]《故都宫闱梨园秘史》解析[J]. 沈达人. 戏曲艺术. 2009(04)
[5]关于徐慕云《梨园外纪》的几个问题[J]. 王灵均. 中国京剧. 2009(09)
[6]论说“京剧流派艺术”之建构[J]. 曾永义. 中华戏曲. 2009(01)
[7]戏曲史家徐慕云及其《梨园外纪》[J]. 沈达人. 戏曲艺术. 2009(01)
[8]论民国京剧流派的理论建构[J]. 王萍. 戏曲艺术. 2009(01)
[9]民国时期京剧流派文献史料研究[J]. 王萍. 戏曲艺术. 2008(03)
[10]关于升平署档案[J]. 么书仪. 文学遗产. 2008(02)
博士论文
[1]齐如山戏曲理论研究[D]. 李军.山东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周贻白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 王雯.武汉大学 2005
[2]徐慕云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 毛忠.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31706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2 徐慕云生平与论著
2.1 生平与交游
2.2 著作概述
2.2.1 简明概述
2.2.2 《梨园影事》及外二部
3 戏曲评论中的理论研究
3.1 虚实中的“象”与“像”(“化境者”的提出)
3.1.1 戏剧之表演
3.1.2 演员之表演
3.2 行当间的“主”与“配”
3.2.1 各行发展不均之现状
3.2.2 旦行发展之异象
3.3 戏曲的“改”与“革”
3.3.1 戏曲改革的反思及受阻原因
3.3.2 京剧(平剧)艺术性及改革方向
小结
4 《中国戏剧史》的戏剧史观和美学品格
4.1 独特的史观视角
4.1.1 酌戏曲之异说
4.1.2 话剧之时代性与“利器说”
4.1.3 关注宫廷戏
4.1.4 地方戏及伶人
4.1.5 戏曲之组合
4.2 戏剧艺术本体论
4.2.1 戏曲艺术的美学本质——“遗貌取神”
4.2.2 戏曲艺术的美学形态——“歌舞并重、传神写意”
4.2.3 戏剧剧场观
4.3 戏剧改良及办学方法论
4.3.1 中西剧评价与比较
4.3.2 改良办法及办学态度
5 京剧理论观——以《京剧字韵》为例
5.1 徐慕云音韵成就
5.1.1 规律性解析与总结
5.1.2 以“字”为主以“腔”为宾
5.1.3 重发声、次归韵
5.1.4 字韵由音出音发乎于情
5.2 京剧唱念音韵及行腔研究
5.2.1 化“生”为“熟”——引进语言学,嫁接互释
5.2.2 化“繁”为“简”——追溯源头,师出有名
5.2.3 化“难”为“易”——图表、戏曲实例标明
5.2.4 化“杂”为“细”——尽归各色,枝桠表述
5.3 谭派唱腔小摭
5.3.1 京剧流派与谭派
5.3.2 徐慕云谈谭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剧学月刊》:剧学理论建构的尝试[J]. 孙俊士. 戏曲研究. 2012(02)
[2]呈现与建构:民国时期京剧舞美理论[J]. 孙红侠. 艺苑. 2011(01)
[3]戏曲史书写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戏曲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 贾戎. 戏曲艺术. 2010(01)
[4]《故都宫闱梨园秘史》解析[J]. 沈达人. 戏曲艺术. 2009(04)
[5]关于徐慕云《梨园外纪》的几个问题[J]. 王灵均. 中国京剧. 2009(09)
[6]论说“京剧流派艺术”之建构[J]. 曾永义. 中华戏曲. 2009(01)
[7]戏曲史家徐慕云及其《梨园外纪》[J]. 沈达人. 戏曲艺术. 2009(01)
[8]论民国京剧流派的理论建构[J]. 王萍. 戏曲艺术. 2009(01)
[9]民国时期京剧流派文献史料研究[J]. 王萍. 戏曲艺术. 2008(03)
[10]关于升平署档案[J]. 么书仪. 文学遗产. 2008(02)
博士论文
[1]齐如山戏曲理论研究[D]. 李军.山东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周贻白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 王雯.武汉大学 2005
[2]徐慕云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 毛忠.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31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03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