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梨花大鼓的流变及衰落
发布时间:2021-04-28 00:08
“梨花”这一形象,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出现在文人骚客的诗词之中。而在曲坛,也有一个颇有风韵而又芳香满溢的曲种,那就是有着“北方鼓曲艺术鼻祖”之称的梨花大鼓艺术。梨花大鼓以其四百年的发展传承史笑傲北方大鼓界,在冀南乐坛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梨花大鼓这一绵延四百年的民间传统曲艺,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是地方群众乃至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内蕴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2008年,梨花大鼓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个国家和社会对其文化艺术形态和地位进行了更深的认识、对其保护和传承采取了更大力度的措施,因为我们愈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梨花大鼓这种艺术形态的保护,而是对寓于其中的文化精神与整个人类智慧血脉的传承。然而,梨花大鼓艺术当前的保护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仅从国内梨花大鼓理论研究的成果来说,唱腔研究论文两篇、艺术特征研究论文一篇、地方编写的梨花大鼓简介性质文章若干。但是,这些内容对于梨花大鼓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及其当前发展现状都未作深层探究,这就限制了对梨花大鼓更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因此,本文试图以梨花大鼓从古至今的整个发展脉络为基础,通过与梨花大...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梨花大鼓诞生的时代条件
1.1 从时代节点看梨花大鼓产生的时代与历史因由
1.2 梨花大鼓诞生的奠基——唐宋元曲艺的发展
1.3 梨花大鼓破土而生——明清曲艺大繁荣
第2章 梨花大鼓诞生的地域条件
2.1 地域性与艺术的发展关系
2.2 地域气候、平原地形、农耕文明影响下的梨花大鼓形态特征
2.3 经济、民俗因素影响下的梨花大鼓商业性与民俗性
2.4 方言特征因素影响下的梨花大鼓唱词与唱腔特征
2.5 燕赵喜戏、善戏传统影响下的受众曲艺欣赏习惯
第3章 梨花大鼓的诞生及第一次流变与发展
3.1 梨花大鼓历史名称辨析
3.1.1 观点一:“梨花大鼓”与“山东大鼓”等同说
3.1.2 观点二:“梨花大鼓”与“山东大鼓”相异说
3.1.3 两种观点辨析
3.2 梨花大鼓的萌芽、产生与第一次流变
3.2.1 明代中末期——最是那“鑗铧调儿”的风情
3.2.2 明末时期——第一次流变
3.2.3 清嘉庆时期——梨花香自“五大山”
第4章 梨花大鼓的第二次流变与发展
4.1 嘉庆至民国时期——第二次流变
4.2 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梨花成长现名流
4.3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梨人抗战显风采
4.4 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南北两派争相艳
4.5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奈何梨花终开败
4.6 2004 年至 2012 年——喜盼梨花再度开
第5章 梨花大鼓衰落原因探究
5.1 从艺术创作、传播角度看梨花大鼓衰落
5.1.1 艺术家角度
5.1.2 艺术传播角度
5.2 从艺术作品本体角度看梨花大鼓的衰落
5.2.1 梨花大鼓艺术形式本身所具备的完善性与文雅性特征
5.2.2 旧作品的“隐身”和新作品内涵不足导致的梨花大鼓经典的匮乏
5.3 从艺术接受角度看梨花大鼓的衰落
5.3.1 时代变迁造成的受众集体人格与审美趣味、习惯的变化
5.3.2 艺术家与受众之间“三角关系”的失衡
5.4 从艺术外部世界角度看梨花大鼓的衰落
5.4.1 北方地域社会特点造成的艺术的相似性与择优性
5.4.2 中华传统节日、时令节气与庙会、集会意识的淡薄
5.4.3 曲艺艺术的保护机制不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164407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梨花大鼓诞生的时代条件
1.1 从时代节点看梨花大鼓产生的时代与历史因由
1.2 梨花大鼓诞生的奠基——唐宋元曲艺的发展
1.3 梨花大鼓破土而生——明清曲艺大繁荣
第2章 梨花大鼓诞生的地域条件
2.1 地域性与艺术的发展关系
2.2 地域气候、平原地形、农耕文明影响下的梨花大鼓形态特征
2.3 经济、民俗因素影响下的梨花大鼓商业性与民俗性
2.4 方言特征因素影响下的梨花大鼓唱词与唱腔特征
2.5 燕赵喜戏、善戏传统影响下的受众曲艺欣赏习惯
第3章 梨花大鼓的诞生及第一次流变与发展
3.1 梨花大鼓历史名称辨析
3.1.1 观点一:“梨花大鼓”与“山东大鼓”等同说
3.1.2 观点二:“梨花大鼓”与“山东大鼓”相异说
3.1.3 两种观点辨析
3.2 梨花大鼓的萌芽、产生与第一次流变
3.2.1 明代中末期——最是那“鑗铧调儿”的风情
3.2.2 明末时期——第一次流变
3.2.3 清嘉庆时期——梨花香自“五大山”
第4章 梨花大鼓的第二次流变与发展
4.1 嘉庆至民国时期——第二次流变
4.2 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梨花成长现名流
4.3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梨人抗战显风采
4.4 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南北两派争相艳
4.5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奈何梨花终开败
4.6 2004 年至 2012 年——喜盼梨花再度开
第5章 梨花大鼓衰落原因探究
5.1 从艺术创作、传播角度看梨花大鼓衰落
5.1.1 艺术家角度
5.1.2 艺术传播角度
5.2 从艺术作品本体角度看梨花大鼓的衰落
5.2.1 梨花大鼓艺术形式本身所具备的完善性与文雅性特征
5.2.2 旧作品的“隐身”和新作品内涵不足导致的梨花大鼓经典的匮乏
5.3 从艺术接受角度看梨花大鼓的衰落
5.3.1 时代变迁造成的受众集体人格与审美趣味、习惯的变化
5.3.2 艺术家与受众之间“三角关系”的失衡
5.4 从艺术外部世界角度看梨花大鼓的衰落
5.4.1 北方地域社会特点造成的艺术的相似性与择优性
5.4.2 中华传统节日、时令节气与庙会、集会意识的淡薄
5.4.3 曲艺艺术的保护机制不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164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16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