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2 19:32
  张君秋是京剧旦角“张派”创始人,在京剧发展历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舞台艺术创作包含的创作手法、创作思路、创作观念对当下戏曲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张君秋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领域所做出的革新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唱腔创作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在唱腔创作方面,张君秋以人物情感为依据,于传统格律上大胆创新,并对[散板][南梆子][四平调][滚板][垛板]等以往较少运用或失于单调的传统板式予以丰富和延展,使其唱段的结构布局巧妙新颖,在充分抒发人物情感的基础上,给予听者饱满的艺术享受。在人物塑造方面,张君秋择选具有较新面貌的女性形象,通过文本梳理、行腔润饰、表情刻画等手段揭示其深层情感内容,表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性格的不同侧面,从而使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建国后形成的“十旦九张”历史局面,是对于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所具有的艺术内蕴和时代品格的有力说明。从舞台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张君秋所参与的创作内容包括文本、唱腔、表演、舞美四个方面,创作过程由清晰明确的创作观引导,并于最终呈现出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创作历程、创作过程、创作观念三个角度对张君秋的舞台艺术...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历程
    第一节 舞台艺术创作经历
    第二节 舞台艺术创作积累
        一、王瑶卿对张君秋的教诲
        二、“四大名旦”对张君秋的提携
    第三节 舞台艺术创作分期
        一、第一时期“挑班”:1942年至1951年
        二、第二时期“戏改”:1952年至1956年
        三、第三时期“立派”:1956年至1965年
第二章 张君秋唱腔创作分析——以《楚宫恨》编创为例
    第一节 《楚宫恨》文学剧本改编
        一、马昭仪人物悲剧性内涵深化
        二、全剧情节框架再梳理
    第二节 《楚宫恨》重点场次唱腔创编
        一、第二场《劝说》
        二、第十二场《投井》
    第三节 张君秋的唱腔编创手法提要
        一、文本修定
        二、唱腔设计
        三、行腔润饰
第三章 张君秋表演创作分析——以《望江亭》创作为例
    第一节 《望江亭》第一场表演创作
        一、“出堂”
        二、“相遇”
    第二节 《望江亭》第三场表演创作
        一、“见贼”至“诱贼”
        二、“劝酒”至“盗物”
    第三节 张君秋的表演创作手法提要
        一、从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二、贯穿情感脉络
        三、弱化程式技巧
        四、注重细节真实
第四章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及时代意义
    第一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观初探
        一、思想性:文艺为人民大众
        二、时代感:适应时代节奏
        三、完整性:细节服务于整体
    第二节 张君秋舞台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二、旦角声腔艺术多样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君秋先生唱腔编创析略[J]. 洪岩.  戏曲艺术. 2018(03)
[2]张君秋唱腔创新研究[J]. 杨晓辉.  戏曲艺术. 2015(01)
[3]京剧在学校传承中需要兼顾继承和创新——专访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赵群[J]. 赵群,张静.  戏曲研究. 2014(02)
[4]京剧青衣“张派”对“梅派”唱法上的继承与创新[J]. 李海涓.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4(01)
[5]京剧润腔研究[J]. 汪人元.  戏曲艺术. 2011(03)
[6]京剧大师张君秋发声特点初探[J]. 薛丽春.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7]张派艺术与高水平传承[J]. 刘连群.  中国戏剧. 2010(11)
[8]论张君秋京剧唱腔的创新[J]. 薛丽春.  艺术百家. 2007(S1)
[9]张君秋一生所做的三件大事[J]. 安志强.  中国戏剧. 2006(03)
[10]论润腔[J]. 董维松.  中国音乐. 2004(04)

硕士论文
[1]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D]. 王佳丽.上海音乐学院 2010
[2]张君秋在京剧旦角唱法中的地位及贡献[D]. 吕一津.杭州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29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529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