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视野下的沙叶新话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8 01:38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上海成为中国第一批开放口岸并开始与外国通商,随后,话剧、电影、音乐等等西方文化陆续传入上海,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本土文化。海派话剧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话剧最早传入中国的登陆地点是上海。上海话剧保留着海派文化的特点:先锋性、探索性、包容性、多元性、商业性、敢为天下先、世俗性、创新性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着。沙叶新作为海派话剧的代表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题材时新而广泛,而且作品艺术质量很高,深受上海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他既是一位海派作家,也是一个回族人,特殊的民族特性使他的海派特点别具特色,他作品中的海派特点并不是单纯的海派特色,他的海派特点来源于自身的回族特色、自身的独立意识、自觉意识以及一位城市移民的非本土化特色。本文所做的是海派文化视野下的沙叶新话剧研究,分为四个章节,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第一章探讨沙叶新的话剧创作和海派文化的关联,试图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海派文化概述到海派戏剧特点再到沙叶新的海派话剧;第二章概括评价沙叶新话剧内容上的海派特色,分别是现实主义的求实写真、商业化的功利追求、世俗化的...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沙叶新话剧创作与海派文化
第一节 海派文化概述
第二节 海派话剧特点
第三节 沙叶新的海派话剧
第二章 沙叶新话剧的海派特色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求实写真
一、自觉意识的流露
二、时代精神的展现
第二节 商业化的功利追求
一、考虑市民观众接受
二、重视社会热点问题
第三节 世俗化的人物形象
一、平实的人物建构
二、自由的人格凸显
第四节 多元化的创新融合
一、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
二、题材内容的广泛多样
第三章 沙叶新话剧形式技巧的先锋性
第一节 西方戏剧体系的借鉴
第二节 荒诞派艺术形式的运用
第四章 沙叶新话剧海派特色的成因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回族精神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论端木蕻良小说的抒情艺术及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J]. 马宏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2]论沙叶新戏剧的“狂欢化”精神[J]. 梁庆标. 戏剧文学. 2012(08)
[3]戏曲与话剧人物塑造方法的交融与区别[J]. 王评章. 福建艺术. 2011(05)
[4]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J]. 姚文放. 艺术百家. 2010(06)
[5]“野花”的困惑——再评沙叶新《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J]. 贾玉婷.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犀牛》:人类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建——一种拉康式的解读[J]. 康孝云,赵晓红.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0(04)
[7]戏剧“悬念”设置的必然性[J]. 徐鹏. 焦作大学学报. 2009(03)
[8]沙叶新:我天下无敌[J]. 吴怀尧. 延安文学. 2009(02)
[9]试论回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孙俊萍. 宁夏社会科学. 2009(01)
[10]中国话剧发展中的小插曲——先锋话剧[J]. 陈欢.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1)
硕士论文
[1]沙叶新剧作艺术风格探析[D]. 林爽.云南大学 2015
[2]趋近时代、关注现实的一种戏剧艺术—沙叶新编剧艺术研究[D]. 陆娴.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新时期沙叶新话剧的接受研究[D]. 高冉.扬州大学 2014
[4]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 申春春.西南大学 2012
[5]《剧本》(1979-1989)研究[D]. 冯鑫.四川师范大学 2011
[6]荒诞派与中国80年代戏剧[D]. 魏博.苏州大学 2006
[7]沙叶新新时期剧作简论[D]. 朱海华.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41369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沙叶新话剧创作与海派文化
第一节 海派文化概述
第二节 海派话剧特点
第三节 沙叶新的海派话剧
第二章 沙叶新话剧的海派特色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求实写真
一、自觉意识的流露
二、时代精神的展现
第二节 商业化的功利追求
一、考虑市民观众接受
二、重视社会热点问题
第三节 世俗化的人物形象
一、平实的人物建构
二、自由的人格凸显
第四节 多元化的创新融合
一、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
二、题材内容的广泛多样
第三章 沙叶新话剧形式技巧的先锋性
第一节 西方戏剧体系的借鉴
第二节 荒诞派艺术形式的运用
第四章 沙叶新话剧海派特色的成因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回族精神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论端木蕻良小说的抒情艺术及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J]. 马宏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2]论沙叶新戏剧的“狂欢化”精神[J]. 梁庆标. 戏剧文学. 2012(08)
[3]戏曲与话剧人物塑造方法的交融与区别[J]. 王评章. 福建艺术. 2011(05)
[4]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J]. 姚文放. 艺术百家. 2010(06)
[5]“野花”的困惑——再评沙叶新《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J]. 贾玉婷.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犀牛》:人类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建——一种拉康式的解读[J]. 康孝云,赵晓红.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0(04)
[7]戏剧“悬念”设置的必然性[J]. 徐鹏. 焦作大学学报. 2009(03)
[8]沙叶新:我天下无敌[J]. 吴怀尧. 延安文学. 2009(02)
[9]试论回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孙俊萍. 宁夏社会科学. 2009(01)
[10]中国话剧发展中的小插曲——先锋话剧[J]. 陈欢.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1)
硕士论文
[1]沙叶新剧作艺术风格探析[D]. 林爽.云南大学 2015
[2]趋近时代、关注现实的一种戏剧艺术—沙叶新编剧艺术研究[D]. 陆娴.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新时期沙叶新话剧的接受研究[D]. 高冉.扬州大学 2014
[4]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 申春春.西南大学 2012
[5]《剧本》(1979-1989)研究[D]. 冯鑫.四川师范大学 2011
[6]荒诞派与中国80年代戏剧[D]. 魏博.苏州大学 2006
[7]沙叶新新时期剧作简论[D]. 朱海华.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41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54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