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穆索尔斯基民众观 ——以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8 03:13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 1839年—1881年)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主义作曲家,“五人团”中的成员。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他追求“音乐现实主义”的理念,同时也蕴藏着他对民族精神及历史的深刻思考。在19世纪俄罗斯文化思潮的背景下,国家命运、东西方归属、人民与帝制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穆索尔斯基正是在他的作品中表达着他对民众个性化的态度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作为俄罗斯音乐史上伟大的歌剧之一,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唯一一部完整的歌剧,作品中的民众形象一直为人称道。因此本文聚焦于这部歌剧中的民众形象,通过对歌剧的创作历程及民众音乐形象分析,以达到对穆索尔斯基民众理念的深刻解读。
【文章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中文资料
二、西文资料
第三节 “重识”之缘由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一章 19世纪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概况
第一节 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
一、找寻民族精神——学派之争与“到人民中去”
二、找寻民族精神——走进历史
三、穆索尔斯基西化与本土化交融的成长环境
第二节 斯塔索夫与“五人团”
一、从斯塔索夫看“五人团”
二、斯塔索夫与穆索尔斯基
第二章 复杂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1869 年的歌剧初版
一、情节及场景取舍
二、角色的取舍
三、开场的改写
四、终场的改写
第二节 1872 年的歌剧第二版
一、修改意图和内容
二、克罗米场景的来源及意义
第三章 歌剧中“民众”音乐形象分析
一、序幕
二、第四幕第一场
三、第四幕终场“克罗米场景”
四、小结
第四章 穆索尔斯基“民众观”探究
第一节 成分复杂的群体
第二节 群体心理
一、非理性和无意识
二、狂热且残暴
第三节 民众与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541513
【文章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中文资料
二、西文资料
第三节 “重识”之缘由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一章 19世纪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概况
第一节 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
一、找寻民族精神——学派之争与“到人民中去”
二、找寻民族精神——走进历史
三、穆索尔斯基西化与本土化交融的成长环境
第二节 斯塔索夫与“五人团”
一、从斯塔索夫看“五人团”
二、斯塔索夫与穆索尔斯基
第二章 复杂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1869 年的歌剧初版
一、情节及场景取舍
二、角色的取舍
三、开场的改写
四、终场的改写
第二节 1872 年的歌剧第二版
一、修改意图和内容
二、克罗米场景的来源及意义
第三章 歌剧中“民众”音乐形象分析
一、序幕
二、第四幕第一场
三、第四幕终场“克罗米场景”
四、小结
第四章 穆索尔斯基“民众观”探究
第一节 成分复杂的群体
第二节 群体心理
一、非理性和无意识
二、狂热且残暴
第三节 民众与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541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3541513.html